鑰匙1——自由陷阱
“身手鑰錢”出門必備的四件物品中,鑰匙排名第三,可見其重要性。作為司空見慣的物品,每個人都擁有大于一的數量的鑰匙,其形式既有實體的諸如門鑰匙和車鑰匙也有虛擬的如電子鎖、賬號密碼、支付密鑰等,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公共還是私人,鑰匙已然成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且不說形式的演化、數量的遞增,單就鑰匙的內容與十年前已是不可同日而語,鑰匙內容由用戶自由設置使得人的個性化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尊重,備份鑰匙和密碼找回功能的存在,提供安全感的同時卻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感官上對遺失鑰匙帶來的消極后果的感受。殊不知為了找回遺失的鑰匙,需要提供更多的個人消息和時間才能找回密碼,其價值通常大于鑰匙本身的價值,盡管常常被用戶所忽略。便利帶來絕對的自由的同時是否也限制了自由,你有多少數量不同種類的鑰匙?你有遺失鑰匙或者密碼找回的經歷嗎?
鑰匙2——方法論
我們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也無法找到一個沒有上鎖的鑰匙。談及鑰匙,估計至少百分之五十的人首先的第一聯想是鎖,至于是什么鎖卻很少延伸,大道至簡,其實無論是實物鎖還是虛擬鎖,鎖是阻止我們進入某一空間和領域的障礙、困難,與之對應的鑰匙就是跨越障礙、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一種通用的方法論,解鎖的關鍵在于定位鎖芯,按動彈簧,解開環扣。障礙和困難的鎖無處不在,只有找到特定的方法論,拿到每個局部的通關鑰匙,才有可能拿到工作和生活的終極通關鑰匙。
鑰匙3——契約精神
鑰匙的形式在不同環境和背景有不同的內涵,例如在古代,大至帝王的虎符、印鑒,中至密辛(寶藏?)的秘鑰、令牌,小至媒妁之言的姻親締結,憑證和信物常常是利益相關方各執一端。特定關系和事實的開展必須借以象征物的鑰匙才可以繼續和完成,其實質也可以看作彼此之間的契約精神和信用體系。例如現在的購房合同中,拿房鑰匙的交接時間和方式成為合同完成和終止的節點。
鑰匙4——“特權”象征
鑰匙是財產私有之后的產物 ,在承認財產私有之后,鑰匙成為理所當然,在某些程度上成為權力和身份的象征 。無論是古代的虎符、令牌,還是現在的VIP會員資格,鑰匙的持有者往往被賦予了某項“特權”,為了履行這一特權又常常成為特權的維護者。而這種權力見諸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小學階段很多小朋友會有值日生情節,原因在于值日生會配備鑰匙,擁有開門和關門的權力,能夠滿足自己的“被需要”,這也應該是兒童對權力和“特權”身份最直接和首次感知。VIP會員資格這一特權鑰匙在賦予各種福利和優惠的同時,也限定了選擇的范圍,成為這一品牌或者服務的擁護和維護者,對其他選擇具有排他性。
鑰匙5——邊界關系
自從上班之后,不知何時起,開始將工作中涉及到的鑰匙和自己私人空間的鑰匙分屬于不同的鑰匙串,可能是方便的原因,但也幾乎不在辦公的電腦登錄個人賬號信息,盡管不是有意為之但正是如此,才更能說明潛意識里面界限的劃定。不禁思考,只有足夠親密或是內心認可的人才會愿意共享一個空間的鑰匙,所以影視和文學作品中一個有意思的共同情節設定是,情侶之間的關系始于鑰匙的共享終結于鑰匙的歸還。除了家人,你愿意和誰分享你的鑰匙,或者你希望和你分享鑰匙的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