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個偉大的真理。
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面對問題,不要逃避和害怕,在解決問題激發我們的勇氣和智慧,為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夠使心智不但成熟。然而大部分人都害怕承受痛苦,遇到問題落荒而逃,或者選擇忽視和逃避問題,等待問題自行消失。解決問題需要自律,自律的四大原則包括: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而自律的原動力是愛。
關于愛,作者不僅只局限于男女之愛,而認為愛是愿意為他人努力從而達到自我完善和幫助他人完善,愛能超越自我界限,愛是行動不是言語。
男女之間的熱戀只是出于動物的性本能,自我界限的崩潰,形成與真愛相似的錯覺。頭暈目眩的戀愛階段終將終結,美好時光也不再,激情消退,自我界限又恢復原來的狀態,以前意識不到的對方的缺點、壞習慣逐漸顯現出來,生活的小摩擦不斷,仿佛愛情變了質,只好分開或者永遠仍受這些痛苦和折磨。然而實際上,這時候才是愛真正開始的時刻。應該面對問題,找到問題的癥結,共同努力去解決。真正的愛是自我界限的不斷擴充,而不是崩潰。依賴性也不是愛,愛的對象對于自己是完全獨立的個體,尊重差異,不將自己的想法和意識強加與他人身上,看做是自我的延伸,體察彼此的真正的需要。我的疑惑在于當熱戀的盲目褪去,如何去理性對待和處理前后這兩種巨大的差異,如何在差異中仍然相愛和尊重,如何去調節在差距面前的失落和不適?或許我談了一次戀愛就知道了。有時候這種差距是不是溝通后也無濟于事,單純地不合適最后分道揚鑣。幾個月前認識了一個新朋友,覺得三觀異常契合,相見恨晚,分享自己的一切,自我界限崩潰,但是現在發現其實有太多不一樣,有時候談話難以為繼,不知道如何去處理這樣的矛盾。糾結中。
但是我還是不能夠理解什么是既愛自己又愛他人?有一句話是人只有先愛自己才能愛別人。我想作者說愛自己也愛他人的原因是因為心靈的完善不是單指自己,還包括他人的成長。但是我不能理解愛自己和愛別人的順序,難道是因為只有自愛自重,知曉和理解自己的需求,尊重自己的個性和愿望,追求獨立自主。書中原句“我們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絕非僅僅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愿望。放棄真正的自我,我們就無法進入愛的至高境界。至高境界的愛,必然是自由狀態下的自主選擇,而不是亦步亦趨、墨守成規,不是被動而消極地抗拒心靈的呼喚”
愛的對立面不是恨,也不是不在乎,而是懶惰。這個說法很新穎。生物進化是違背世界運行規律——熱力學第二定律,熵。懶惰就是人類的熵,抵抗進化的力量,排斥心靈的成長。因為愛需要努力才能達到自我和他人的完善和成長,需要克服困難去改變,克服面對改變,面對未知的恐懼。成長需要不斷有勇氣去改變,突破原來的自我,不斷地與熵作斗爭,然而大多數人由于恐懼和懶惰,只想維持現狀,哪怕現狀使他痛苦不堪,也不想通過延遲滿足感面對未知的痛苦,使心靈獲得解放。成長需要勇氣和決心,以及誠實地面對自己,認識到自身存在的真正的問題,而不是因為懦弱和恐懼一一否認真實的自己,拒絕潛意識的召喚。
意識的對立面還有潛意識,藏在模糊潛意識里的自我才是真實的自我,而我們常常被具體可描述的意識所欺騙,偏離真實的自我。經常說的傾聽自己的聲音是否就是捕捉住潛意識不經意透露的自我?
然而意識可以和潛意識達成一致,那就是我們獲得新的認知或真理的時候。不斷的自我反省能夠促使潛意識浮上意識的水面,使潛意識變成意識。響應潛意識的召喚才能使心靈和行動達成統一和一致,從矛盾與掙扎中解脫,獲得心靈的力量,能夠看清周遭的一切,熟悉個人行為的動機和后果,我們心眼明亮,了解人生的真諦,清楚我們在說什么,在想什么,做什么,擁有駕馭人生的強大力量。
本書說到的神奇的力量是一種同步行為,用概率學難以解釋,這種概率幾乎為零卻常常發生在生活中的行為。我們要善于捕捉到這種神的啟示,因為啟示絕大多數都會帶來好運,關鍵是善于捕捉到好運。每個人都有機會與好運不期而至,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意識到并把握住。這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思想或行為才能輕易捕捉到呢?我想大概是時常保持好奇心,而不是麻木地生活,勤于思考,偶爾不按常理出牌,對不尋常的事物保持一定的警覺,善于觀察和發現生活中微小的事物和變化吧。
不斷聽從內心的聲音的召喚,會帶來孤獨之感。成長之路,心智成長之路都不平坦,需要自己一個人走完,只有忍受孤獨的寒冷,才能看到更遠更美的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