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規劃要趁早(2011-12-04 15:43:39)
這里借用張愛玲的“出名要趁早”來說明人生規劃的重要性。筆者讀的中學是一所傳統的數學名校,幾乎每年都有學生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上摘金奪銀,也有很多優秀的學生。這些學生在學校、家長的指導下,往往都是去了清華、北大這樣的名校,然后留美。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同學都對自己的人生有個好的規劃,只是隨大流了,隨大流的話按IBM的說法是“和大家一樣一般錯不了,但是也好不了”。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我好朋友的人生規劃,希望大家能從中得到啟發。
我這位朋友就叫他s吧,s高中化學競賽全市第一,獲得了保送的資格,被保送到武漢大學。保送到武大是可以專業任他選的,而當年高考的分數線武大的計算機、生物專業、數理金融這幾個專業的分數線是和清華北大不相上下的。一般同學都會選這個幾個熱門專業,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s同學選擇了純物理專業。不選化學專業其實比較正常,因為過早的進入省集訓隊進行高強度的訓練,在短時間內學完大學化學的核心課程往往會消耗學生對這門專業的興趣和熱情,這也算是國內教育的一個弊端。然而去選物理就讓所有人大跌眼鏡了,當時我也很不理解,直接問過s為什么選物理,他回答我的理由有二:一是他對物理很感興趣;二是物理專業很好出國。十幾年前的高中生就考慮到大學畢業出國的問題的確是很有遠見的。
接下來的事就比較正常了,大一寒假去北京上新東方(那時候還是老俞親自上課),大二準備GRE考試,大三考G考T,大四上申請寄材料。結果也不意外,s同學申請了Emory大學物理博士的全獎。Emory排名很不錯20出頭,我們都為他高興,s也順利的去了美國。2年后當我準備出國的時候,自然會和s聯系,結果再次令我吃驚的是S同學已經不在Emory了。原來Emory綜合排名雖然不錯但是物理專業不太強,而且研究方向比較傳統不容易出成果。于是在Emory讀了2年之后重新申請,轉學到了Brown大學,研究方向也是比較前沿的納米物理。按照常理Emory已經不錯,很多人不會考慮轉學;但是s更關心研究成果而不是一個名牌大學的學位。s同學的優異表現和研究能力終于使他成功的進入常春藤萌校之一的Brown大學。
我到了美國之后和s同學也經常聯系,通過聊天我對理科類的博士項目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按傳統的理解讀理科博士后面的規劃都是進學校做教授,6年之后拿到終身就是鐵飯碗了。這也是大部分中國學生的想法,應該說這條路不錯,比較穩定,后期也安逸。然而應該看到中國人在美國的發展還是有玻璃天花板的,以數學系為例,美國大學數學系教授華人比例一度接近50%,而系主任華人比例不到10%,真是中國人能力不行做不了系主任嗎?顯然不是,而是看不見的天花板在起作用,華人做副教授、正教授不難,但是想做到中高層就有難度了。所以這時很多中國學生已經不把做教職作為自己的目標了。經過進一步的了解,我發現理科的博士畢業了專職去做金融的很多,華爾街的投行對受過嚴格邏輯訓練的人才有大量的需求,依靠這些人才設計出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產品,從而獲得巨額利潤。去華爾街是很多物理,數學博士的目標。
轉眼s就畢業了,那時候金融危機還沒爆發,進金融行業非常熱門。業界流傳的一句話是“在高盛沒有窮人,只有富人和非常富的人”,自然的我以為s同學也會去華爾街。等申請工作的offer都出來之后,s同學又一次讓我驚訝了。s同學一個金融公司的都沒投,而是投了一些咨詢公司,最后s同學獲得了兩份offer:一個是甲骨文(Oracle)的程序員年薪12萬美元的offer,另外一個是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的offer。麥肯錫由于內部失誤,沒有給他Boston地區的職位,而是給了大中華區上海的職位。拿到offer之后s同學猶豫了一下,麥肯錫上海的薪水連甲骨文的一半都不到,而且是回國。不過s同學很快就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去甲骨文可能就一輩子寫code了;而麥肯錫的客戶都是大企業,工作中可以深入了解大企業的運作過程,積累大量的人脈關系,若干年后發展的前途更大。于是s同學義無反顧的回國了。
目前s同學在咨詢行業工作了幾年了,尤為可喜的是s同學的夫人從美國畢業后在國內某名校找到金融工程的教職,夫妻兩個一個做理論一個搞實踐真是珠聯璧合。s同學對后期的規劃是積累了足夠的經驗之后,從咨詢業出來轉做職業經理人從而實現自己的理想。在這里我也祝s同學以后一帆風順!
從這里我們看出s同學的每一步決策實際都是很有規劃的,從大學選物理降低出國難度,出去后瞄準名校和自己的興趣踏實做研究,畢業后合理規劃避開金融危機并為后期發展積累資源和經驗。一步步的規劃都很清晰合理,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像s同學這樣有優異的背景,清醒的頭腦,能看到比較長期的發展,這時候不妨來新東方來和我們的顧問聊一聊,說不定我們經驗和專業能給您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