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篇文,說的是他教母親使用微信,剛開始他母親非常喜歡這個軟件,天天給他發信息,發心靈雞湯,因為工作忙的關系,他開始覺得煩了,想通過各種游說讓他媽媽出去玩,別老是玩微信,最后無奈刪除他媽媽的微信,清凈了一天,他媽媽一天沒有看到他的信息,著急了,打電話給他,問微信是怎么回事,他說也不知道,沒有看到她的信息,他說謊了,最后加回去。
有一次他出差,非常忙,一周沒有理會他媽媽的信息,忙完發現,沒有收到他媽媽的信息,聯系后才知道,他媽媽病了,并且知道他媽媽已經將微信卸載了,他爸告訴他,她是知道那次他刪除微信的事情的,只是沒有說出來。
到這里,他才明白,他媽媽只不過是關心他,他常年在外,在家的日子根本就沒有幾天,說話的時間都比不上鄰居,這竟然是母親與兒子的關系,她說多的事情,他竟然覺得煩,為人子女,這是多么痛心。
其實回想起來,我自己也是一樣,畢業多年,也常年在外,一兩個月回家一趟,根本就沒有多說兩句。
我這個人也不喜歡打電話,不大喜歡說一些沒用的話語,都是在回家的時候說說話,在外面,基本沒有跟家里聯系,有需要的時候才會通話,每次通話都非常短。
人的一輩子并不長,我們在隨著年齡的增長,溝通卻在不斷減少,一年加起來能夠說多少句話。
看完上面的故事,我想到了這個問題,我們一年能夠跟父母說多少句話,他們含辛茹苦將我們養育成人,最后發現,形同陌路的人,說話的次數都不多,就如同陌生人一般。
我媽膽小,不識字,以前開那種電動車,都摔了幾次,手機不懂得怎么用,更加不會打電話,只能是用那種老式的手機,有人打電話來,聽著手機機械人聲播報的姓名和電話才知道是誰打電話來。我有時候還會在想,我媽以前出門是怎么出去的,不認識字,根本就看不懂字,也看不懂地圖,走到車站只能是不斷問人,天生膽小的人,問人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在車上,也要不斷留意語音報站,不然錯過了有不知道要怎么走,這樣的路途,我不敢再想象下去,心很疼。
我也想教我媽用微信,這樣她就可以經常跟我聊天,只是我發現我媽也不喜歡聊天,跟我們這代人有代溝,這種代溝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不斷變大的,他們的思想永遠會留在那個年代,跟不上這個年代的進步,我們的思想變化太快了,他們卻原地踏步,這之間就沒有話題可說,剩下的就是有沒有女朋友,工作怎樣,什么時候結婚,有沒有錢,這些都是我們逃避,不愿意回答的問題。
然而,可悲的是,我們就剩下這些話題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