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承前啟后的巨匠
三、出世入世
三十歲出頭,破山海明就得到了密云圓悟禪師的認可,有了“曹溪正脈”的身份,不久,他就在浙江東塔廣福寺授徒傳法,開始獨當一面了。
海明在廣福寺主持了三年,他凌厲的禪風讓當時的僧俗都十分驚嘆,很快便聲名遠播。他的名氣傳到家鄉巴蜀地區時,當時信奉佛教的名士們很是激動,迫不及待地組織起來,將海明給迎請回去了。
此后,海明在巴蜀各地傳道三十余年,前后在十多座寺廟中做過主持,最終則落腳于梁山縣(今重慶梁平區)的雙桂堂。
海明與他的前輩明代“四大高僧”在佛法理念上有許多相同之處,比如推崇禪凈雙修,認為“參禪念佛本是一個道理,念佛念此心也,參禪參此心也(《破山明禪師語錄》,下同)”。他也指出:“況今教、禪、律人,各執一邊,互相矛盾,鮮窺大全,豈知無上妙道,出于口為教,運于心為禪,軌乎身為律,三法本一人行,今乃分疆自畫,去佛法遠矣” ,于是畢生致力于將“教”、“禪”、“律”各家思想理論進行圓融統一。
海明所開的“萬峰法派”、“雙桂法派”在思想上不僅包羅各家、涉及極廣,繼承了前人“心性平等”、“無念法門”等禪學宗旨,而且在修行方式上不拘一格,不執著也不排斥打坐、住山或是行腳,只要能達到“契悟本性”、“解脫生死”的目標。因此,海明的法派很受后來學佛者的歡迎,他的法嗣很快就遍及四方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海明也是一位“入世”和尚,他不僅常與世俗的居士、文人有書信往來,在詩作、書法上都造詣很高,而且還曾斡旋于各方政治勢力之中。
海明生活的時代正處于明清之交,當時天下已經亂做了一團,明、清、農民起義軍、地方武裝勢力在巴蜀地區相互角逐,戰火不斷,使得民不聊生。由于海明在佛教界頗具聲威,而佛教在民眾之間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各方勢力為了能掌控時局,或者真心實意,或者表面拉攏,都對海明有過或多或少的禮敬和尊崇。明朝末期的著名巾幗英雄秦良玉、名義上歸屬于南明政權的“夔東十三家”的諸多將領、梁山縣的地方武裝首領姚玉麟、清政府任命的川陜總督李國英等都曾禮海明為師,形成了陣容強大的“護法居士”團。
在各方勢力之間,海明當然不能以一己之力左右政局,他能做到的,就是以佛教人物的身份,向掌握著生殺大權的將軍或首領們推崇佛教慈悲救生的思想,希望能夠減輕普通百姓們的疾苦。
這里不得不提海明禪師破戒吃肉的公案。
海明曾經破戒吃過肉的事情在僧俗民間都很有“名氣”,他也因此被稱為“逆行和尚”。和尚破戒吃肉,本身沒有什么值得特別關注的,但一位德高望重的禪學高僧居然吃肉,而且吃完肉還不影響他的高僧大德之名,這事聽起來就不免讓人有些驚疑和好奇了。
原來,海明的吃肉是為了“止殺”。
“夔東十三家”的陣營里有個叫李占春的將領,他原先是明末川東大將曾英的部將,由于在對陣張獻忠時大敗,不得已而流落到民間,與當時盤踞一方的被稱作“搖黃十三家”的土賊發生了長期的沖突,雙方你來我往殺伐不斷,當地百姓是飽受其害、苦不堪言。
據《雙桂堂破山明禪師年譜》中海明自己的回憶,有一段時間他曾被李占春請到營中,海明“見殺業太甚,力為感化”,勸說李占春不要造太多的殺戮,李占春開始不吃這一套,認為打仗哪有不殺人的,就對海明說:“和尚吃肉,我即不殺人”。他明知道酒肉之戒對僧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樣說無非是想把海明的話給懟回去。
海明這時候卻不拘泥,夾起旁邊碗里的肉便吃了起來,果斷利落,一如他的一貫禪風。只要將軍不殺人,和尚我吃肉又何妨?
這段故事后來也被訛傳成是海明規勸張獻忠(就連南懷瑾老師也曾這樣講過),畢竟張獻忠有過屠川的暴虐之舉,是個名副其實的“殺人魔王”。然而事實上,海明卻是一生未曾與張獻忠謀面的。
我們可以再看看海明的學生劉道開居士所作的《破山明禪師塔銘》,其中記載說:
“甲申以來,刀兵橫起,殺人如麻。有李鷂子(李占春的稱號)者,殘忍好殺,師寓營中,和光同塵,委曲開導。李一日勸師食肉,師曰:‘公不殺人,我便食肉。’李笑而從命,于是暴怒之下,多所全活。”
可見,海明當年勸說的的確是名氣不大的李占春。但勸人不殺的事情總歸是一件有功德之事,只要能勸有所改就是值得的。當然,實際的事情并不像劉道開說得那么容易,并不是海明簡單地吃了兩口肉,李占春直接就嘆服了的。
李占春和他的部下的“覺悟”其實并沒有那么高,他們看到海明輕易打破了佛教極為重視的戒律,覺得他也與世俗那些“酒肉和尚”一般無二,徒有“高僧”的虛名,第一反應是厭惡、甚至鄙夷的。
海明當時看出了李占春的態度,對他說道:
“要得和尚不吃肉,除是將軍不殺人。將軍不殺人,以德忠君父;和尚不吃肉,以戒報佛祖。老僧才吃數片肉,尚惹眾將軍生厭。眾將軍終日殺人,上天豈無厭耶?(《雙桂堂破山明禪師年譜》)”
作為和尚要不吃酒肉,這是持守戒律;作為將軍則要克止殺伐,這是尊崇德業,兩者的道理是相似的。和尚吃了肉就會惹人生厭,那么將軍殺人無數,上天與眾生怎會不唾棄呢?
李占春總算是聽懂了這段話,“即出令,不許誤殺一人”,從此軍中“皆以不殺為至德”了。
順便說一句,南明那段歷史讀來讓人十分憤懣,這可以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一個退守的朝廷,本身軍事實力就不強,內部還沖突矛盾不斷,聯合“流寇”抗清的戰略也沒有有效的實施,反倒使將領之中魚龍混雜,為私利者多,為大事者少了。李占春從政府軍到地方武裝,跟隨宗室朱容藩抗清,曾大敗清將盧光祖,軍事實力還是很了得的,但事業剛有了起色,朱容藩就搞起了自己的“小九九”,無奈之下,李占春領軍誅討朱容藩,后來又與投靠南明的張獻忠的余部劉文秀、孫可望發生沖突,完全陷入內部戰爭了。
客觀來說,在那個天下大亂的時代完全止殺是不可能的,我們不知道李占春部隊的“以不殺為至德”究竟實施的怎么樣、保持了多久,但海明當年的良苦用心卻是毋庸置疑的。
話說回來,一直嚴守戒律的海明自己破戒吃了肉之后,內心豈能沒有一絲介懷?晚年的海明曾教導弟子說:“爾等后來建立,在人不可效老僧行徑!”可見對于當年的不得已,禪師還是銘記于心、引以為鑒的。海明圓寂之前吩咐弟子們要按儒家的禮節、一切從簡地安葬自己,應該說也與他的破戒心結有關吧。
這讓我們不禁聯想到同樣有破戒心結的鳩摩羅什大師,羅什大師當年也是耿耿于懷、孤寂伴生。雖然在我們今天看來,這些破戒的事情并不影響這些大師們的人格魅力,但戒律在大師們的心里,卻畢竟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破山海明的一生,在佛學上承前啟后、融通各家又能不失自身風格,出世為佛門巨匠,入世能勸善止殺,其破戒吃肉之事,又何嘗不是大師人生的精彩所在呢?
正在更新,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