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靳文軒?
【嵌牛導讀】許多人只會感嘆阿里巴巴強大的商業體系,但對于阿里巴巴也擁有強大的科研技術投入認識不多,事實上,支撐阿里強大的商業背后正是對技術的投入。
【嵌牛鼻子】阿里巴巴,達摩院,科研技術
【嵌牛提問】馬云所提出的達摩院具體是干什么的?對今后中國和世界的影響?
【嵌牛正文】
10月11日,阿里巴巴在2017云棲大會上正式宣布成立探索人類科技未來的實驗室——達摩院,未來3年科研投入超千億。在小說故事中“達摩院”代表最高武學機構,馬云希望以“達摩院”命名的科研實驗室能夠做到“俠之大者,利國利民”。
一家以技術驅動發展的科技公司,阿里這次是下定決心為自己正名?事情遠沒有這么簡單。
馬云現場演講已經刷爆朋友圈,其實主要傳遞兩個意思。
一、不惜血本投入,超過千億人民幣是阿里巴巴集團未來3年在科研上的整體預算。
二、做高冷的基礎研發,向全球招募科技領域頂級科學家,打造“世界頂級的研究機構”;
如果馬云的期望成真,阿里將不能再以一家“淘寶店小二”的企業對待,而是真正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達摩院將不辱名號,達到驅動人類科技進步的境界。
身在民間,阿里與政府的目標一致
據阿里官方透露,每年超過300多億的資金最大比例將用于人員招募,少部分用于必要的實驗設備和裝置配備,只有很小一部分用于運營。
那么,3年千億是什么概念?
翻看各家財報數據:阿里2017財年技術投入為170億元,同期百度為101.5億、騰訊118億和京東54億。
不久前,名單剛公布的“雙一流”大學紛紛報出自己的預算,引起大家的熱議和“攀比”,預算最高的清華大學是233億。
企業科研投入強過大學,其實已不是問題。達摩院三個字,既蘊含為國為民的精神,又顯示身在江湖不同于官方學術科研機構的特色。上個月,國務院正式印發《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提出“兩步走”建設國家技術轉移體系的目標,政府再次發力,希望解決科研與運用兩層皮問題。
就像一位觀察者網讀者對阿里達摩院的點評所指出:
國內現有的很多科技立項,由于缺乏市場實際的檢驗,陷入從論文到論文的怪圈。學術界人士觀察到國外的研究新動向,在國內進行申請立項,完全成為追隨式的研究,沒有基于本國產業實踐進行探索,自然不可能走完從理論到實踐的循環。
只有緊緊與國內產業實踐相結合,中國的科研創新才能成為保障社會發展的利器,使科研成果盡可能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身在民間的阿里,與政府的目標是一致的。
達摩院創立,借足科研人才回流東風
談到達摩院的成立,馬云這樣看:以今天中國的資源,中國的擔當、人材、資本,我們完全可以在科技領域走出自己路,打造自己的一流。因為我們生于二十一世紀,是有機會后發優勢的。當今中國的優勢和機會是什么?從人才角度,有兩個趨勢,一是人才正從學術界向工業界流動,二是人才從美國向中國回流。
10年前,中國每送出3個人出國留學,迎回1人;如今,出國與回國人數比例已從2006年的3.15∶1下降到2015年的1.28∶1,且呈現人才加速回流態勢。2016年中國留學回國人員達43.25萬人,創歷年新高。未來5年,中國可能迎來“進大于出”的人才歷史拐點,從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國轉變為主要的人才回流國。
以AI領域為例,在中國,有超過35%的從業者擁有海外留學背景,且每年保持增長,AI海外精英回流也符合中國留學人才回流的大趨勢,中國科技力量和影響力的不斷增強為歸國人才提供了更好的發展平臺。
?SIGIR 2017共有3篇論文入選
?CVPR2017共有4篇論文入選
?ACM MM2017共有3篇論文入選
?ICCV2017有1篇論文入選
?KDD2017共有5篇論文入選
去年,美國白宮發布報告《國家人工智能研究與發展策略規劃》中提出,從2013年到2015年,SCI收錄的論文里,提到“深度學習”的文章增長了約六倍,按文章數計算,美國已不再是世界第一了。第一是中國。
要習慣中國的科技企業做基礎研究
一家企業搞出一所頂級大學級別的基礎研究陣地,這件事能做成嗎?錢很重要,但不是光有錢就行。如今的中國,各家巨無霸及獨角獸互聯網公司都不缺錢,而阿里最先喊出打造中國特色科研實驗室的目標。環顧科技史,這種嘗試并不是第一次。
從國外各大知名科技企業搞基礎研究的情況看,搞得有聲有色的,大有先例。就拿微軟研究院來說,其微軟研究院總部,最早是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主任Rick Rashid按照大學體系創建的。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在美國是什么水平?可以類比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在中國的地位。
那么微軟研究院的研究實力如何?看一張圖。
這是涵蓋計算機科學領域頂級學術會議最佳論文的記錄統計,按機構做的排名,國內名次最高的是清華大學
而榜首的就是微軟研究院。超過了前面說的卡內基梅隆大學,也超過斯坦福等一堆美國頂級高校。其中我們還看到了IBM研究院等類似機構的身影,這說明,企業搞這樣的基礎科研陣地,超過頂級高校,并非不可能。
再以IBM為例,也很早就建了Watson實驗室,以 IBM 的兩任 CEO,老Watson和小Watson命名。這個實驗室曾出現過許多著名科學家及諾貝爾獎獲得者。
IBM的研究水平不需要廣告,簡直家喻戶曉。在2011年2月的美國問答節目《Jeopardy!》上,代表IBM在認知計算領域核心技術的Watson一戰成名。在這次節目中,Watson戰勝了這一節目的兩位冠軍選手。
1996年,來自IBM的“深藍”戰勝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這被認為是人工智能歷史上的里程碑。在AI領域深耕多年后,如今量子計算前瞻研究的浪潮中,IBM也遙遙領先,已宣布推出了業界首個商用的通用量子計算系統“IBM Q”。
拿量子計算來說,IBM早在1984年之前就開始布局量子計算,量子密碼學之父Charles H. Bennett、同時也是量子密鑰分發協議BB84的作者,在那個年代就加入了IBM ,研究量子信息。微軟投資量子計算也有12年的歷史,總投入額估計超過6-7億美元。相比于美國老牌科技巨頭的提前布局,阿里巴巴的起步還是遲了些。
馬云的演講也談到對“達摩院”的期盼,馬云稱,要有自己的風格,必須超過IBM、微軟、谷歌等公司的研究院。
馬云原話是這樣的,大家感受下:阿里巴巴希望走出自己的模式,我們會學習IBM,學習微軟,學習在過去人類歷史科技發展過程中取得的巨大的經驗和教訓,但我們必須走出自己的路。我們中國很多的思考要填補世界什么空白,美國以前有,我們必須有一個;蘇聯以前有,我們必須有一個,干嘛這樣?為什么中國人不能自己走一套出來?
D還是R?阿里達摩院的無限選擇
接上文說起,科技巨頭辦各種研究院,有各自的側重點,R(基礎研究)和D(開發)的比例不同。例如,微軟是做純技術研究,而其他的實驗室可能既有基礎研發又做產品開發,還包括基礎研究后的應用研究。
市值和谷歌、微軟同屬第一梯隊的阿里巴巴,現在下決定來做阿里達摩院,模式是不是像微軟研究院那樣,還不好說。筆者判斷,在規劃上應該不會說死,肯定希望R和D通吃。如何兼收各家之長,是馬云要思考的。
可以看到,阿里的達摩院不限于AI,其首批公布的研究領域包括: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算法、網絡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交互、芯片技術、傳感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涵蓋機器智能、智聯網、金融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
可以確定,阿里巴巴的雄心不比微軟、IBM設立的這些研究機構差,達摩院的規格就是最好的說明。媒體報道,達摩院初期希望引入100位頂尖科學家,創世的學術咨詢委員會陣容豪華。有三位中國兩院院士、五位美國科學院院士。
成員包括:
⊙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
⊙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
⊙中國科學院院士黃如,
⊙美國三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Michael I. Jordan,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周以真,
⊙美國工程院院士、華盛頓大學教授Henry M. Levy,
⊙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George M. Church,
⊙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AviWigderson。
在阿里“達摩院”公布的前日,有十三位頂級科學家前往阿里巴巴總部座談,包括中國唯一的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院士、中國量子力學第一人潘建偉院士、定義了“計算思維”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周以真、全球人臉識別技術“開拓者”和“探路者”湯曉鷗教授等。
目前阿里巴巴已經啟動亞洲達摩院、美洲達摩院、歐洲達摩院等自主研究中心,在北京、杭州、圣馬特奧、貝爾維尤已經有辦公室。三個月內,亞洲達摩院新加坡實驗室就會開始正式運作,后續在莫斯科、以色列等地也將相繼設立不同研究方向的實驗室。
聯合實驗室目前已經相繼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阿里巴巴量子計算實驗室、清華大學-螞蟻金服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阿里巴巴-浙江大學前沿技術聯合研究中心、UC Berkeley RISE 實驗室。
匯聚頂尖科研人才的阿里達摩院成立初始已定位足夠的高度,因此我們期望:不在于和國外企業研究院攀比諾貝爾獎,也不在于和高校比拼論文數量;馬云感慨,以今天中國的資源,中國的擔當、人材、資本,完全可以在科技領域走出自己路,打造自己的一流。因此我們希望,達摩院能冒出下一個袁隆平這樣的“大俠”!
最后分享取名“達摩院”的一段插曲。名字據說是馬云親自取的,馬云回顧時說:
干嘛一定要研究院、實驗室這樣的說法,干嘛不能創造一個自己的名字?中文就叫“達摩院”,英文就叫Damo,叫著叫著就會越來越喜歡,馬云還拿雅虎和谷歌打趣:“Yahoo和Google以前也很奇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