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書目《說話的魅力》,作者劉墉
閱讀第1頁至第60頁,共60頁。
讀書筆記:
學寫作的人應該先學“什么東西不寫”,
學說話的人應該先學“什么時候不講”。
看到第一個故事好話壞說只在一念之間,引發的感觸非常大。而且作者表明好話壞說常常是因為說話者沒有經過思考就脫口而出,容易帶來悲劇的結局。
上個星期,老板叫我就最近的主題展開一次小組會議討論,最后把情況匯報給老板。當我們小組五個人在開會的時候,其中一個同事總是心不在焉、恍恍惚惚的,我提醒了她幾次集中精神。小組組員輪流發言,輪到她的時候一臉懵逼,還問發言的主題是什么。瞬間我的火氣就上來了,不僅僅狠狠地說了她幾句,還一怒之下結束了會議,讓各自回去交會議報告。
回到桌位上,喝杯水冷靜了幾分鐘,才開始反省剛才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太過于激烈,而且同時傷害幾個人。反省過后,再去詢問那個心不在焉的同事,原來她胃不舒服才導致開會的時候無法集中精神,還給我和同事們都道歉了。
想起這事,我非常愧疚,如果當時我能仔細觀察一下她的臉色,或者耐心地問一下她原因,也不會發生后面沖動的情況,給大家造成了氣氛尷尬和壞情緒的影響。
很多時候我們真的可以好好說話,不沖動說話,特別是跟身邊親密的人交流的時候。但我們常常忽略對方的感受,把小矛盾誤會最大化,只為逞口舌之快,卻留下不可挽回的傷害。
會說話與不會說話,常在那一念之間。
一念之間,他懂得忍,懂得退一步想,想想壞話怎么好說,狠話怎么柔說,就可能有個喜劇的結局。
好話壞說只在一念之間,一定要三思而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