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邵亦波先生在混沌大學《找回真實的自我》學習筆記整理和思考。
一、什么是真實的自我?
-1-
我是一個CEO,是一個老公,兩個孩子的爸爸,一位身體健康、能力出眾的男子漢 。我就是我,有什么真實I的自我可以談的呢?
邵亦波先生無法確定真實的自我到底是什么樣的,但是他確定真實的自我一定擁有這個特征:
能夠承認自己內心最最陰暗,最不喜歡的一些東西。
當你愿意承認這些東西,就會敢于把他分享出來。分享的的結果,不會讓你覺得難堪,不會破壞你的夫妻關系,他的個人經驗確定只會讓夫妻,讓朋友之間的關系更緊密。
有人曾經問邵亦波:你的接下來的目標是什么?
他想了很久,才說他的目標是有幾個很好的朋友,可以跟我一起玩。這是他一直都都沒有做到的事。 對他來說,就意味承認自己想要但是得不到。
-2-
真實的自我裝在“殼”里
大多的時候,我們活著是在為了別人表演,為了配偶、朋友、甚至不認得的人。因為有名,所有我們要去表演一下:寫個微博、寫個微信,讓大家來聽聽我發的有多好,各種表演的行為。
每個人都應該體驗一件事:就是做一件事不去想別人怎么看,我就是我。體驗過之后,有了對比,就會發現每天腦袋里的CPU,有太多的比例是在為別人去表演,并且是下意識的表演。
我們不斷的的在判斷自己、判別自己說,別人是不是能夠接受我做這個事情、說這句話,這個面目表情,這個走路方式,別人會怎么看。我們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在這個上面,所以當我們能夠有幾十秒、幾分鐘的時間背釋放出來,這個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兩種“殼”
我們每一個人從小到到,都會建立這樣的一個“殼”在我們的身邊。從出生幾個月開始,可能我們就開始做這樣的包裝:我們要變得可愛,成績好,別人看我們要很nice,特別優秀,很乖,不能生氣等等,各種各樣的行為和習慣會形成“殼”,把自己一層一層的包起來,只為了讓我們身邊的人喜歡我們,接受我們。
還有一種情況的“殼”是,有些人會怕被別人傷害,所以變得什么都不caire,我很堅強,什么都不管,用這種辦法來包裝自己、保護自己。
如果說真實的自我是在 這里頭的話,隨著我們的成長,一層一層的包裝已經致使我們面目全非了,我們和我們自己原本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已經沒有太多的聯系了。包裝本身不是一個壞東西,很多時候需要包裝才能得到某些東西,或者不受傷害,但可悲的是,我們把包裝我們的“殼”當成自己了,覺得這就是我,我不可能去改變,完全忘記了中間的核心是什么,真正的自我是什么。
二、是什么讓他開始找回真實的自我?
外界環境在不斷地而變化,當“舊殼”無法應對更新的環境,給我們造成了更深的傷害,這時我們開始去思考原因到底在哪里,這時外面的“殼”就開始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邵亦波先生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他一直用很強硬的方式在教育兒子。有一段時間兒子欺負女兒,雖然通過強硬的方式制止了這個行為,但是8歲兒子的性格似乎在慢慢扭曲。這個觸動是他開始認真思考自己,了解自己的出發點。
邵亦波先生一開始以為要學習如何做父母,如何去改變孩子,后來才發現真正要改變的是他自己。改變的不是他的行為,而是他的潛意識,以及怎么找到真正的自我,而不是我的殼。這種尋找讓他的生活發生了很多變化。
比如,邵亦波先生和孩子在一起時,其實都沒有真正的enjoy,很多時候雖然和小孩一起玩,但是還會想很多別的事情,沒有真正眼睛對著他來給孩子愛和真正的時間。現在他會每天確保至少有幾分鐘和小孩子面對面,眼睛對著孩子,與孩子說話,對孩子說我愛他,一天哪怕只有幾分鐘,孩子都會受益無窮。真正的能夠活在當下,不管是掃地、吃飯、還是跟對方一個人講話,他專注在哪里,這一秒鐘他就在哪里。
三、怎樣找回真實的自我?
1、知道“找回”的可能性
萬事開頭難,這是最難的第一步。要知道今天的自我里有太多的自動模式控制這你,其實這個“我”可以變得更加快樂、更有幸福感、更平靜。今天的“我”并沒有stuck在里頭,其實是完全可以改變的。
很多名人夸不出來,他們擁有十億美金甚至更多,但是比起十幾年前一無所有的他們更風光,卻更不快樂很多。邵亦波覺得自己比十幾年前快樂太多了,從前他覺得自己不會跳舞,一定要喝醉了才會跳舞,而且也就條幾次,現在覺得隨便跳跳都很好,不需要喝醉,覺得非常的自由。
2、“停下一秒鐘”的正念修煉
當自己有一個反應的時候,可以有一定的好奇心來問這樣反應的原因。這個很難做到,因為我們根本不會想到我們在反應。但是如果一個念頭起來的時候,可以停下一秒鐘,去發現有這個反應,了解反應發生的原因,有沒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就非常的有益。
今天很多人說的正念、打坐等很多方法,能夠對生活的變化影響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這些方法能夠幫助大家控制,能夠幫助大家有1秒鐘、2秒鐘的時間停下來反應自己。
邵亦波老師曾經是一個嚴重的路怒癥患者。 他明知道對方不是故意的,仍然無法停止路怒。后來他發現如果當時停下來,去觀察這個惱火,發現路怒這個事情,你就不會跟它完全變為一體。如果像平時一樣被它吃掉,就根本不會想到這個事情,然后在接下來的幾分鐘,幾小時都會莫名的不高興,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然后積累久了,很多東西就慢慢的把你拖下去了。
他是一個很care對錯的人,發現一個人做錯,就想很憤怒的糾正他,但平時不會,因為他覺得自己是個很nice的人,但是在車里,有車在保護著他,就可以完全把情緒發出來。
此時的車當充當著車中人的外殼,或者說車讓他跳出了那個平時保護他的殼。這里也再次證明,一切外殼都是人們用于保護自己形成的,只是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一位殼就是自己身上的一部分了。
3、敞開我們的心靈
大多數人,心靈都是關起來的,我們沒有敞開自己的心靈,把真正的自我體現出來。尤其是對陌生人,基本不開放。
生命最有意義的東西基本都是和心靈有關的,看一個特別感動的電影,聽朋友分享被感動,或者與家人更親密的感覺。否則即使做算計、做公司、功成名就了,到最后又怎么樣呢?
長大以后,如果我們去敞開心靈,其實是不會受到傷害的,即使受到傷害,也是可以忍受的。這和小時候不同,小時候受到傷害,如果不把心關起來,在當時可能真的無法接受,可能無法繼續活下去。敞開心靈需要有一定的勇氣,一開始可能是小范圍的,但慢慢嘗試,就會得到越來越好的反饋。
4、運用心靈的智慧
心靈不單單是一個感情的東西,心靈里面還有很多的智慧。這些是腦袋沒有辦法理解的。
比如邵亦波老師的兒子從前經常打女兒,他好好說過、罵過、打過,什么方法都試過,就是不行。后來當他的心靈打開后,他就在他很生氣想打兒子的時候,靜靜的抱住他的兒子,抱15分鐘,然后兒子就不再打女兒了。后來他明白兒子其實要的是愛,當兒子能夠無條件得到我的愛之后,他自然而然就停了,
一開始抱15分鐘非常的辛苦,要強忍住努力,運用全身的肌肉不去發火,后來就越來越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