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繼續聊聊親密關系,有沒有人思考過這個問題呢
? 和人打交道的過程中,與一些人相處融洽,和一些人又格格不入
? 在以前我對其他人包括動物等也不帶惡意和偏見,進入社會之后,見過一些品性卑劣之人,生出了一些厭惡,這之后見得多了,慢慢竟然習以為常了,但通常還是會避免和這類人打交道,再到后來,也慢慢能接納這些人好的部分了
? 今天從四個方面來了解一下個體的差異,尤其是親密關系這塊
? ? 第一部分、性別差異,關于這一點我們先要拋開之前對男女行為差異的刻板印象
如特別經典的男人當然應該有“男子氣”,他們應該自信、獨立、果敢、能干、好強。女人就應該有“女人味”,熱情、敏感、多情、友善
? 當我們第一次和異性打交道時,可以把這作為一種宏觀參考,而當隨著關系遞進時,就會發現每個人都完全不一樣的
? ? 男人和女人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不一樣。他們不僅在交流方式上不同,而且在思考、感受、感知、應答、反應、示愛、需要以及欣賞等方方面面也全不一樣
? ? 這是我們了解異性的另外一個角度,我們之前聽得多的是兩性之間的差異,接下來一起看看共性
2010年,有一個涉及87個國家共1 419 807名參與者的關于兩性的調查研究發現
①有些兩性差異的確存在,但非常小
②兩性性別內的行為和觀點差異通常遠大于兩性之間的平均差異
③由于兩性的行為和觀點在正態分布上重合的程度如此之大,以致即使平均得分低的性別中也有許多人的得分高于另一性別的平均得分
? 所以在人際關系科學研究的許多維度和方面,其相似性遠大于差異性
親密關系中的性別差異并不像一般人認為的那般重要和有影響,個體差異才是影響人際交往的更重要的力量。
? 第二部分、性認同差異
? ? 性別差異指的是源自身體的兩性生物性差異。相反,性認同差異指的是由文化和教育引起的兩性在社會性和心理上的差異,或者叫社會性別
? ? 性認同差異是在后天過程中習得的,所以個體差異較大
? 文化的影響指向的是,男性應該有陽剛之氣,女性應該是溫柔細膩的,但這一點在1993年的一個研究中,發現符合性別角色期望的只有一半左右,今天還有較大的變化,那次研究還發現,有約35%的人,完全在男子氣概和女人味之外,他們既自信又熱情,既敏感又獨立
? 這部分人可以做到在職場激烈的薪酬談判中能有效而強悍地捍衛自己的利益;但回家后又能細膩而溫柔地安慰剛剛失去寵物的孩子
? 而大部分符合性別角色期待的人,只在一種情形中顯得游刃有余
? 很多人際關系的研究都非常關注性認同差異,也是因為這一點造成了很多不和諧
? ? 從很多現象中研究發現,雙性化的人和傳統的的男女一起或兩個雙性化的人一起通常都比兩個傳統男女相處更融洽
? ? 這里可以看看自己的性別角色,是更富男子氣概或女人味,又或兩者兼有
? 在來看看常見的對性別角色理解
? 工具性特質(男向) 表達性特質(女向)? 自信獨立 熱情溫柔? 有抱負領導力等 有同情心,敏感等? ?
? 有研究表明,堅持傳統的夫婦,不如非傳統的夫婦幸福,也就是過去的對性別角色的期待已經跟不上新的親密關系的發展了
? 人們一旦投身于親密關系之中,都期望得到關愛、溫情和理解
長期來看,與表達性低的人結婚就不如與那些更敏感、貼心和友善的人結婚過得滿意
? 這對成家的人來說,突破傳統的性別角色才能成為一個更好的丈夫,更好的妻子
? ? 研究的數據表明大多數人更喜歡雙性化的戀人或配偶,而事實卻是,人們往往會給那些不完全符合“恰當”性別角色的人很大的“敵意”,而恰恰是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望讓親密關系變得錯綜復雜
? ? 第三部分、人格,人格特質會影響人們一生的人際交往行為,人格特質較穩定,長期也只會緩慢地變化
積極方向來看,外向、隨和和盡責的人擁有更豐富、更愉快的人際關系
? ? 這里再拋出一個人際合作類型作為輔助,能量值大小不同,也就是內在動力的區別,高能量值人有大的事業夢想,愿意去搞事情
? 接著就是邊界感,邊界感若的人更傾向于外向和隨和
? 這些特質兩兩組合形成不同的人際合作風格
接下來再看看對親密關系有重大影響到大五人格特質
我們按照影響從大到小順著來看
①、神經質(neuroticism):善變、容易擔憂、焦慮和憤怒的程度。
②、宜人性(agreeableness):同情心、合作性、對人信任,相對應的是易怒、暴躁和充滿敵意。
③、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勤勞、可依賴、有序,相對應的是不可靠、粗心大意。
④、外傾性(extraversion):開朗、合群、熱情、喜歡社交,相對應的是謹慎、內斂及害羞。
⑤、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富有想象力、不墨守成規、藝術氣質,相對應的是拘泥、僵化和教條
? 那么請思考,為什么神經質的特質對親密關系影響最大呢,因為:神經質的人容易發怒和焦慮,這些不良傾向往往會引起人際摩擦、悲觀情緒和爭執
想到一句老話:貧賤夫妻百事哀,這里更多時候是一種神經質的緣故
? ? 研究還發現,人格影響人際關系的程度遠大于人際關系影響人格的程度
? 最后來看最后一部分,人際關系能影響大的個體差異
第四部分、自尊,對自我的評價構成了自尊,對自己的能力和特質持正面評價,自尊水平就高,懷疑自己,自尊水平就低。
自尊受到關系影響較大,自尊是人們的主觀計量器,即“社會關系測量儀”
? ? 他人積極地對待我們并看重與我們的關系,自尊水平就高。然而,如果我們不能吸引別人的關注——如果別人似乎并不在意我們是否會介入他們的生活——自尊水平就低
? ? 現在有點開始明白直到今天,自己為何渴望關注,名聲等這些了,一直非常在乎他人的評價,原來這是自尊的運作方式,這里還有一個基礎是因為人本身的社會化屬性,如果他人不喜歡我們,我們要喜歡自己非常困難
? ? 這里再提一下非常常見的一個行為“拒絕”,人際拒絕會損害人的自尊,所以通常我們會難以拒絕他人或者被拒絕內心非常受傷
? ? ? 這里有一個困境,長期處于低自尊水平的人,在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后,自尊水平并不會提高
? 低自尊的人有時低估伴侶對他們的愛,以致損害親密關系
他們會感到更多的拒絕,遭受更多的傷害,變得更容易發怒。
? ? 親密關系出現挫折時,自我評價高的人卻能拉近和伴侶的距離,努力修復親密關系,這對長期關系來說是更佳的應對方式,低自尊很多時候,會自我收縮,或者封閉自己,陷入一個無解的局,通常把自尊置于親密關系之上
? 這一點有體會,之前和好朋友發生矛盾,后來生氣好一會兒,最后是放下自尊,道歉,然后溝通,最后重歸于好,大多時候,自尊需要往下放
? ? 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來自于與他人的人際關系,并影響著人際關系的后續發展。
? 所以我們總在不經意間以他人為鏡,這里需要我們學會自省的功夫,不斷審視來自人際關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