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這個標題,并無半點不尊敬之意。相反,作為一個正在學習"如何講故事"的人,補課完《歡樂喜劇人》第二季,對每一個參賽團隊都懷著無比敬意。也不想起"X天寫出一個好故事""X招教你賣出一個好劇本"這種急功近利的偽"成功學"標題(好吧,其實俺也是菜鳥,根本也寫不出,哈哈哈叉腰肌),僅將自己觀摩喜劇人的心得體會分享出來,以供商榷。
一、解構經典
首先是選擇題材的問題。每周一個喜劇作品,且要面臨挑戰和淘汰,面對如此高速度創作運轉,選擇經典故事做題材,是一個保險的做法。這個經典可以理解為童話、影視、神話和傳說等,解構其中大家熟悉耳熟能詳的符號性的東西,出乎預期而產生笑點。
這里主要講講代表《愛笑會議室》的大潘和佳佳。《愛笑會議室》經典主題有兩個,"超級英雄"(超人、蜘蛛俠、鋼鐵俠此類)系列和"戲癡"系列。在此文中,主要講前者。單單是對"超級英雄"笑料的可能性挖掘,無所不用其極。
1、道具解構: 超人、蜘蛛俠和蝙蝠俠等超級英雄都有經典服飾和動作。超人扒開衣服準備救人,卻發現沒穿英雄服;超人被脫內褲,哭著離開——形成反差,制造笑點;
2、臺詞解構:超級英雄對于求助視而不見,唯有聽到"救命"才開始換衣服救人,形成搞笑;
3、人物解構:超級英雄竟然欺負弱小,和人們對英雄認識完全相反,形成笑點;
4、經典情節結構:在西方童話里,"親吻"可以化解魔法解救女主的通用法則。但是公主被變成馬桶刷、仙人掌,王子還必須要親吻,否則就不是真愛。
縱觀喜劇人各個團隊的參賽作品,三國、西游記、倚天屠龍記和阿拉丁神燈等,無一例外的選用過經典做故事題材。
二、重演繹當下流行題材
這是選擇故事題材時,另一個比較現成且討巧的方法。當下流行的影視劇,熱度尚在,本身就有觀眾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演繹、衍生和解構,方法如前。參見歡樂喜劇人參賽作品里的皇家賭場、偵探柯南、甄嬛傳和大圣歸來等。
除此之外,熱點新聞事件也是取材的好途徑。大潘和佳佳"養老院摩托車"的小品,就是根據"臺灣一群老年人騎摩托環島"的新聞改編。還是那句老話,生活遠比戲劇精彩!
三、強烈的動機
它是一個馬達,驅趕著"羅拉"不停向前跑。這個動機必須純粹,而又吸引人,吸引觀眾繼續看下去。麥格芬是故事發動機,是故事的起點、目標,同時也是行動的原因。它是動一發而牽扯全身的東西。
說到這里,我要稍微提一下"改編"的問題。這也是"解構經典""重演繹流行題材"時,需要考慮的。即:原作品中,令讀者興奮的點是什么?如何用視覺化的語言,把這個興奮點畫面呈現?
有視頻網站和日韓達成戰略合作,一劇兩拍。但是如果處理不好,再好的"食材",遇上差廚子,也只是暴殄天物。比如湖南衛視曾播出的《穿越千年愛上你》,原版購買韓劇《仁顯王后的男人》。改編最不成功的地方,就是沒有抓住原劇的精華——相同空間,不同時間,男女主是如何以精神超越不可逾越的時空鴻溝。因此,無論如何得其形,實際離"神"萬里。看評價,大多數觀眾網友反而重刷"仁顯"。
四、制造懸念
并不是狹義的指恐怖片、驚悚片和偵探片里的懸念,大潘佳佳能否成功越獄?屯花會選擇誰?親吻美人魚,會變成什么樣?故事推進的每一步,不停向觀眾傳達信息,讓他們跟隨懸念看下去。希區柯克是制造懸念的高手,建議看一下有關研究他作品的書。
五、危機vs營救
動機馬達驅使下的"羅拉",作為"后媽"編劇,要在其前進道路上,制造障礙物。直至遇到超級大boss,眾叛親離、鮮血淋漓、法力/武器全失去、犧牲。。。等等,連觀眾都覺得,我擦,這怎么搞?!完全無解,但同時又期待主角"置之死地而后生"——也就是常說的"最后一分鐘營救",那個營救方法。我經常做"親媽",因為常常失望的發現自己,想不出比觀眾聰明,或者讓他們出乎意料的方法,去解救主角。所以,只好把主角放到"安全地帶"。刨去經驗不足一說,最重要還是"懶"!始終停留在"舒適區域"。
七、節奏感
說到"節奏感"三個字,腦海里總是浮現芭蕾舞練習的畫面:老師手打著拍子,排隊的舞蹈演員依次旋轉向舞臺。
是的,故事需要有節奏感。奔跑的"羅拉"也許會克服幾個簡單障礙,到達中轉站,暫時風平浪靜。但是,必須讓觀眾知道,一個潛伏的危機,正在不緊不慢的節奏生長著。但主角也許并不知道,直到他到達"置之死地"的節奏"高潮音"。
當然,對于十幾分鐘的小品,節奏感不會像電影那么復雜,所有的爆發,都在最后一刻。
八、畫面感
一個影片最初發芽生長的核,像《冰河世紀》里松鼠不停追逐的堅果——可能最開始只是創作者腦海里一個畫面而已,然后不停的在上面做加法。希區柯克一直想拍拍一個總統山打斗的場面,才有了后來的《西北偏北》,這個場景作為影片高潮點出現。
郭德綱評論開心麻花的參賽作品,每次都像看一部大片。其他競爭對手,也不斷贊嘆他們的道具舞美。以至總決賽《大圣歸來》碾壓全場,郭德綱不得不出場賣面子。
曾經有人問過我,《夏洛特煩惱》為什么拿10個億。而我想反問,為什么大腕們都愛表演"話劇"以顯示實(bi)力(ge)?
話劇完全在有限的空間舞臺上,利用調動起臺詞、動作、道具、聲音等各種元素,來講故事,塑造人物。每一次表演,觀眾的反饋都是實時的。同時,它又不局限于空間,打破看不見的"墻",與觀眾互動。戲劇人里《大圣歸來》牛魔王的虱子滾球,真是high翻全場。
所以,聯系請嘗試用畫面講故事,回歸卓別林的默片時代。
ps.裘繼戎演繹的《悟空》太贊,榮升本人最新"老公"。
九、臺詞/抖包袱
雖然前面我說過用畫面講故事,但說到底,小品和相聲的優劣,包袱/臺詞至關重要。制造包袱/臺詞的方法,和"解構經典"里的幾點相似:
1、答非所問:類似話劇《暗戀桃花源》,兩個毫不相干的劇情拼盤一樣拼在一起,兩邊人物答非所問,其實也就是一個負責講述,一個負責吐槽。比如愛笑會議室里的經典系列《戲癡》,鄰居永遠洗不完衣服,鄰居家的兒子一直入戲各種經典角色,和他對話經典臺詞,產生笑點。
2、人物反差:如開心麻煩作品里,臺灣腔的諸葛亮和周瑜、宋小寶的美人魚。另外,開心麻花潘金蓮的那個靈魂互換,也是很經典的人物反差;
3、倒霉蛋:大潘是倒霉者形象的固定擔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開心麻花里,艾倫"傻小子"形象反而大塊頭有大智慧,倒霉蛋是試圖高冷逼格的王寧。
4、重要的橋段演兩遍:常出現在大潘和佳佳作品里,同樣點菜、面對妻子探監、牢頭質問,大潘總是受到"非一樣"的平等待遇;
5、臺詞包裝:就像做廣告,如何一本正經的"高端大氣上檔次"。明明是殺馬特組合,偏偏說創業、皇室傳人。。。
6、小題大做:比如兩個黑幫義用臺灣腔義正嚴辭討論5塊錢收購"東北串店"。
至于利用誤會、諧音就不再一一贅述。最后說一句,平時吵架斗嘴背后說壞話網上吐槽,個個口吐蓮花,怎么一提筆寫臺詞,話也不會說了,道也不會走了?不如平常多聽聽媽媽嘮叨、路人吵架、朋友吐槽,積累素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