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袍先生》的作者是陳忠實,一位深受讀者喜愛的當代作家,大多數人認識他當然是通過那部史詩般的長篇小說《白鹿原》,而這本中篇小說《藍袍先生》則是陳忠實先生寫出那部偉大作品的引線。
因為是中篇小說,而且內容也沒有《白鹿原》那樣浩蕩細膩,所以書很容易讀,精力集中點只需要花上兩個小時就能通讀。但任何一本書,不同的讀者會從中得到不一樣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結論或者感受。
主角徐慎行,一個從小深受父親影響,完全按照父親的管教和預定的路線培養成人的小知識分子,經歷一生的坎坷,最終還是無法掙脫“藍袍”的束縛,沒有了自我,陷入深淵。從接替父親做教書先生開始,到后來響應時代號召步入新社會、新思潮,再到后來經歷社會變革,每一次的轉變都是艱難的,也是被動的,更是令人感到可悲和遺憾的。
因為父親需要管理家族而不得不退出教學先生的崗位,慎行被父親選中從學生的角色一下子變為了教書先生,穿著那一身藍袍,學著父親走路的樣子、說話的方式和管教學生的方法,也在潛移默化地將父親的思想深植于自己內心。作為教書先生,經歷不長,也算平穩,雖然其中有幾個小小的插曲,但總的來說應該符合了父親的期望,也變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第一次轉折隨著解放思潮襲擊農村而來,慎行被號召進入縣里的“速成二班”進行為期兩年的進修,以便畢業后被分配到更需要他們這些知識分子的地方去教書??墒怯捎诟赣H傳授和自己也認可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與新時期的大環境格格不入,慎行一度想要放棄進修返回鄉下,“即使不當先生了,務農也是好的”。而此時同桌田芳的勸說和鼓勵讓他堅持了下來,并且還脫去了身上的藍袍,穿上了象征新思想的列寧裝。在田芳的影響下,慎行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和他父親教育出來的完全兩樣的人。
這當然可以說是一件好事,也是我們讀者喜聞樂見的。一個在舊時期和舊思想下成長的人進步了,接受了新思想,融入了新社會,還談起了自由戀愛,演話劇,還要沖破封建禮教和家里的丑媳婦離婚,應該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可是當第二次轉折來臨的時候,我才發現慎行并沒有改變,或者說他太容易改變。當自己被打成右派時,他沒有反抗、沒有斗爭,而是讓自己慢慢接受這個“事實”。甚至回到家,之前對自己畢恭畢敬的妻子對他態度反轉、無理取鬧時,他也變得言聽計從,毫無反抗。從這里,我基本上就印證了之前(在速成二班時的轉變)的猜想——慎行一直是一個極容易被改變和重塑的人,像一片葉子一樣,任由風刮到哪,哪就是自己的終點。他從始至終都沒有主動選擇過一次,哪怕是錯誤的選擇。
從接替父親當先生,他遵從了父親的安排,當然也樂意這樣的安排;到后來受到田芳的新思想的影響,變成了新時期青年,當然這也是他樂意的轉變,沒有思考是對是錯,沒有想過父親的教誨,只是被身邊的環境和漂亮感性的田芳所影響,雖然這在我們看來是正確的,但也是完全被動的;當被打成右派,他依然是被動地接受了,即使在我們看來他沒辦法反抗,或者說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即使反抗也是毫無意義的,這是時代的悲劇。可是,思考了、做了和被動接受、沒有自己的思考是根源上的兩碼事,慎行什么都沒做。
縱觀這幾次環境的變革,可以看出慎行根本沒有形成完整的、屬于自我的認知和價值觀以及獨立思考。相反,代表封建禮教思想的父親卻擁有完整的人格,且不談論是對是錯(在那個時代談論對錯是沒有意義的,需要辯證看待),他至少堅持了自己一生都相信的和維護的。田芳也在某種意義上是人格健全的,不論是反抗封建禮教,還是在階級斗爭中去幫助自己心愛的人,以及后來變革結束后依然保持著當年的人格。
這也是我認為一個人有健全的人格和獨立思想的界限。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深受別人影響,不論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朋友、學校、老師還是那些有重要啟蒙作用的書籍,都談不上是自己的東西,所有的思想和認知都是建立在別人的基礎上。但是,當自己面臨重大選擇、遭遇環境的巨大變化時,就到了考驗自己獨有的思想的時候了。你是否能夠在你擁有的價值觀、信念和性格遭到挑戰時,堅持自我的判斷,還是隨著環境的變化來改變自己,將自己多年形成的認知拋之不顧,僅僅為了適應眼前的環境?那下一次環境變化時,我們又該如何呢?
《藍袍先生》是特殊時代背景下的故事,慎行代表了當時一眾的小知識分子軟弱的選擇(速成二班有多少個徐慎行?),可它也不僅僅局限于特殊時期。在現代社會,我們其實更容易迷失自己,即使社會并沒有深刻的變革,可我們有多少人在面臨選擇時,會像慎行那樣跟隨著環境、跟隨著大眾呢?環境當然總是在變化著,我們也應該適時調整自己,但是最核心的、最根本的認知和自我思考不能被拋棄,否則又何談自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