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四個月,再次拿起麻吉星的教學反饋器,帶領著一年級二班的小朋友們完成了一次探索,相比上次的課,技術上更加熟練了,孩子們的表現也不錯,對于一些常規的操作已經比較熟練了,但是還是有一些問題的存在,結合王博士的評課,現整理反思如下:
1、每課簽到。本次課堂我忽視了課堂開始前的簽到環節,導致沒有發現少了一名同學,直到課堂開始投票環節才發現,結果是在宿舍睡著了沒有起床,虛驚一場,也提醒我,每節課務必簽到,既是檢查學生出勤,又是課堂開始的儀式感。
2、課前學生認知情況的檢測,我使用了投票的方式,借助數據反饋,很清晰的了解到學生對于出示內容--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tory孔融讓梨和司馬光砸缸的了解程度,沒有知識儲備的占多數,所以我就選擇從知道的同學里隨機挑人講解故事,節省了時間。
但是,在后面應用的環節,我們沒有有效利用同桌合作介紹圖片信息后的投票環節,可以隨機挑人一名同學到臺前介紹孔融和司馬光的信息,其他同學進行即時評價打分,借助成績柱狀圖了解臺下同學的學習情況。
3、小組活動的開展,更多是學生兩人自行組織,沒有老師的參與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效果無法有效保證,這里王博士給我了一個很好的建議--小組活動明確指令后采用計時的方法,讓左右兩側的同學分別起立,朗讀或者背誦給另一側的同學,這樣一來,保證孩子們在規定的時間內是有效的參與活動。
4、倒計時的使用功能沒有做到位。課堂上我很容易出現備好的課沒有足夠時間完成,導致結尾總是很倉促,王博士建議多用計時器,課前預設好每個活動環節的時間,訓練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的能力,也能防止孩子們課堂上出現懶散的狀態,督促孩子們每個活動都要積極參與,整節課就顯得比較緊湊,這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關鍵。
5、課文復述環節,出示了學生的活動評價標準但是卻沒有進行即時評價,導致學生的掌握情況我沒有了解到,也就是最后王博士問我:這節課學生掌握了嗎?有多少同學掌握了?我無法一口回答出來的原因。所以,這跟我們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是一樣的,通過評價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做到及時把握學生學情,調整教學策略,而不是整節課都是老師在著急忙慌地講課件,這個對我的觸動很大。
6、最后,王博士提出了作為一名英語老師的專業水平需要繼續加強,我們總是怕全英授課孩子們聽不懂,所以總是喜歡在每句英語指令后面加上一句漢語的翻譯,這是很不對的,所以孩子們每次對我們的英語指令置若罔聞,總等著老師后一句的漢語翻譯,時間長了,自然就屏蔽了前面的英語指令,也就沒法磨耳朵了。而作為老師的我,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英語口語水平。
總之,問題不少,但是收獲也很多,步雖小,長久做,終能至,期待自己下一次的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