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鋼板料相對應的,還有一個“軟萌料”——那就是糯籽。
為何指的是籽料?
因為,與鋼板料不同,這種濃稠而發糯的視覺或觸感體驗,一般都是籽料身上才出現的情況,當然并不排除頂級山料的“糯”況,這里不述。
一塊觀音“糯料”
籽料的糯,通俗來講,其實就是粘稠度,濃度,說白了就如同糯年糕一樣的那種黏乎乎濃稠,撇不開的軟而稠,也就是籽料的“粘性”。
這一塊就是典型的“糯籽”!
糯性怎么感受呢?
就是一種渾厚、綿細的感覺。打個直觀的比方,上好的糯米或晚稻煮熟后,那種渾厚油亮均質的感覺,很厚很油亮盈潤而飽滿,觸之則厚實潤滑綿糯...就是這種手感體驗。
糯性強的籽料,在視覺上就能呈現出“厚而暖”的舒服質感,溫暖而厚實,黏稠而飽滿。
這是截取的一個局部,這便是飽滿而溫潤的糯感
籽料的糯,其實還是跟籽兒的內部結構直接關聯,甚至可說是關鍵因素。
我們在觀察糯性好的籽料玉石內部結構時,發現顆粒越是細小,內部結構交織越是規整緊密的玉石糯性就越好。因為交織發育成熟,結構致密,顆粒細小,排列規整,所以就構成了籽料的——高濃度。玉性強高密高脂高細,所以料子就渾厚濃度好,這就是所謂的“糯”。
感受下這種黏稠如落的“糯度”......
當然,往往一顆糯籽,很有可能就沒有那么“糯”——那是因為跟打磨方式有關糯性真正好的籽料,加上精細的打磨法,會給濃度糯性更加分;
拿一顆糯籽在手,往往會呈現亞光或柔光光澤,并不一定是料子本來濃度就高,糯性好。和田玉就是這樣,不打磨不行,打磨又具一定的“裝飾性”,——對好料而言,好的打磨是錦上添花。所以,高糯性的籽料配上精致細膩的打磨,料子的“糯”,會越發顯現。
這就是糯度+精磨后的效果
毫無疑問,糯籽只有同時具備細、熟、厚、潤、滑、油等一系列硬性指標后,才能長成這副高濃度的討喜模樣。
一塊討喜的高糯籽
一顆真正的糯籽,是老熟的老成的,玉質發育很成熟,但有時會付出一“代價”?
記得“僵邊生好肉”不?
我們常常觀察到,一顆帶僵的白玉籽料,往往就是一顆絕佳的上乘“糯料”——這就是魔鬼與天使共生?
那是因為含鈣量高的白玉籽料同時會顯得又白又糯,料子上好,但當氧化鈣含量過高時會造成氧化鈣析出形成白僵,當僵花集結成塊狀后就形成了僵石。所以我們才看到糯籽與白僵共生的局面了......而且通常表面一層極薄的的僵花是有可能被盤掉的。所以我們開玉時會發現靠著僵但沒有僵花串入的玉是最好的---又白又糯又油——這就是“白糯料”。
一塊生僵的糯料
說到籽料的“糯性”,就不得不提下它的“脂粉感”。
一般來說,上乘的籽料,糯性與脂粉是離不開的,同時存在,但二者還是有一些區別。
這就是塊脂粉與糯性兼具的籽料
糯性與脂粉不太一樣,如果說脂粉是偏“熟而粉”,糯感則偏“細而稠”:↓
這塊料子很細,潤度也夠,但細而不稠
這塊籽料的糯度就很充分
而這塊料子就是典型的脂粉老熟料
脂粉,是觸覺上的形容詞,往往不僅要“白如截肪”,想象一下那種純凈濃厚的豬羊油凍結后的樣子,你就知道為什么是“脂”;其次還要油而細,老而熟,只有籽料的細度上佳,結構致密,才會予人一種“細糯”之感,綿細如沫,體驗就是用一塊隔天的香皂洗手揉起的綿細泡沫感,這就是籽料身上的“粉感”了,脂粉是一塊老熟籽料的一大標志,并非所有籽料都有的屬性。
這兩塊料除白度外,細微的不同點在于前一塊偏“脂粉”,下一塊偏“濃糯”
糯感,籽料不一定要非常白甚至白度可呈糯黃,但質地一定要夠細,夠溫厚,柔韌性好,硬度可能不是最高的,但粘性與韌性極好,上手也有很強的粘感,仿佛化不開,盤玩時,油潤滑膩之外還有一種阻力感...糯籽用在雕刻打磨上時,料子往往與鉆頭之間也會有粘性之感,好似要黏在一起,而不是鋼板料的“干脆利落”。
高濃度的糯籽
當然不論是糯料,還是脂粉料,這兩種籽料(山料極品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罕有)都是一等一的上乘料子,如若非要分清二者的偏重點,可以說,籽料的“糯”就是“粘稠度”,籽料的“脂粉”就是“老熟度”。
上“糯,”下“脂粉”
若白度、純度、細度、糯度、老熟度、潤度、韌度、渾厚度、濃度、脂度全都在一塊料子上集中時,我想應該是一塊嚴格意義上的“老羊脂”?
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