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影子,我們都一點也不陌生,在午夜街頭的昏黃燈光之下,在早晨第一縷陽光普灑之時…我們身前或身后總有影子相隨,不論你看到或者看不到。它沒有肉體,沒有靈魂,它只是你的影子,隨你而動,隨你而靜。
? 但是在馬克李維的《偷影子的人》這本書中,影子可以有自己的行為,有自己的思想,可以和主人公交談,把他們主人不能說出的心事,傷感全都講給主人公聽。“為每一個你所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為他們找回隱匿的記憶拼圖,這便是我們對你的全部寄托。”帶著這些寄托,主人公幫助了一個又一個從他身邊走過的朋友,戀人,甚至后來當醫生時出現的病人。
他使一直把自己禁錮在童年的伊凡找到了自由,鼓起了勇氣找尋一個對他來說真實的人生,一個幸福的人生,他幫助朋友呂克去實現他兒時的夢想——成為一名醫生,努力說服呂克的爸爸,希望他給自己的兒子自由,以此來追求他想要的生活,雖然呂克后來厭倦了城市的生活,發現他真正想要的是接手父親的面包店,體會一直以來那些在清晨第一時間來買面包人的臉上洋溢的笑容。他的的人生意義是成為像他父親一樣頂級的面包師傅,雖然這樣的職業看起來并不怎么身份尊貴。即使呂克沒有完成他兒時的夢想,但他體會到了做醫生是什么樣的感覺。
他幫助了因為失去一只自己喜歡的兔子(還是很有可能自己已經吃掉的兔子)而兩周無法進食的十歲小男孩從悲痛中走出來,小男孩的身體也因此一天一天有起色(雖然后來小男孩并發癥一一出現,小腸大量出血,最終被宣告死亡)。但他起碼身心上不會因小兔子的事對自己自責。
? 主人公的童年可以說是悲慘的,被同班身強力壯的馬格欺負,得不到暗戀已久——伊麗莎白的回應,沒有可以訴苦的朋友,遭受最愛的父親因為喜歡上了另一個女人的離開,并在對自己深深地自責和反省中長大。“整個童年里,我都在責備自己,因為沒有成為一個夠好的兒子,我花了無數個無眠的夜,搜腸刮肚找出所有我可能犯過的錯,想從中找出我究竟是哪里讓爸爸失望。我不停地告訴自己,如果我是個優秀的孩子、一個能讓爸爸驕傲的孩子,或許他就不會離開我了。”這只是來自一個小孩的獨白,主人公的媽媽也說過,他父親的離開并不是因為他,只是因為他爸爸喜歡上了另一個女人。作者在文中寫到:“愛情,莫非像影子一樣,有人踩中了,就帶著離去?還是因為愛情跟影子一樣怕光,又或者,情況正好相反,沒有了光,愛情的影子就被拭去,最終黯然離去?”
在那樣悲慘的童年里,主人公卻有一顆不被痛苦壓垮,樂于幫助,即使行善的心。當他夢到馬格在一個多么冷漠的家庭中長大時,吃飯時沒有人說話,沒有人會問及馬格一天的生活,沒有人檢查馬格的作業。他卻沒因馬格平時對他的欺負而沾沾自喜,而是感受到了一股突然的心酸,一種難過。并在以后和馬格的相處中,也懷著對馬格的一份同情。這也為他以后美滿的人生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 小說中最讓我感動的便是那母子相依之中平平淡淡的親情。
? 在主人公的父親離開他們母子以后,小男孩便和他的母親過上了相依為命的生活,雖然他父親的離開對母親以及他都造成了傷害,但是兩個人都不愿提及這段傷心的往事。即使母親會熱淚盈眶,她也不會讓主人公看到,只會悄悄地轉過身去。彼此都讓這份傷心埋藏心底,好似證明即使沒有父親,沒有丈夫,他們也能幸福地過一生。
? 當故事接近結尾時,母親死亡讓主人公陷入無盡的自責,自責于在母親生病時的一無所知,自責于在母親離世時的缺席,當作者由內心迸發出那一聲絕望的嘶吼,可以體會到主人公當時心里是多么的崩潰。好似在大海中漂泊的船只,突然失去了指南針而陷入的漂泊無依,孤獨無助。
當作者寫到:“青少年時期,我們總夢想著離開父母的一天,而改天,卻換成父母離開我們了。于是我們就只能夢想著,能否有一時片刻,重新變回寄居父母屋檐下的孩子,能抱抱他們,不害羞地告訴他們,我們愛他們,為了讓自己安心而緊緊依偎在他們身邊。 神甫在媽媽的墓前主持彌撒。”
我曾一度在父親離開時而感到絕望,那種絕望絕對是從身體乃至靈魂里散發出來的,每天夜晚,當我看著墻上映出的騎車騎過街道留下的燈影,我總是期望時光倒流,還能再回到父親身邊,在他膝下盡一下為人子女的責任,彌補年少無知而留下的缺憾。在那一個個低聲抽泣的夜晚,當眼淚變得不再那么洶涌澎湃,這些那些小孩子氣的想法,也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地變得現實。唯一可做的,也只能去懷念,去悔恨,讓我們永遠記住父母的好,父母的愛。“看到一部電影,會想到她可能會喜歡,聽到一首歌曲,會想到她會哼唱。而風和日麗的日子里,聞到一個女人路過時,空氣里飄來的香味,也會讓我想到她;我甚至偶爾還會低聲和她說話。”當你對一個人想念至深時,她便已滲透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她雖已去,但是她留給兒子的是永垂不朽的記憶。在孩子的面前贏得了不可逾越的地位。母親的愛來的是如此的深沉。深沉到可以把父親的信全部藏起來,到底是害怕兒子對父親的思念,還是害怕別的什么的,亦或是只是讓他感受完完全全的母愛。
? “我女兒和我兒子從十六歲起就在比賽誰更自私,現在已經四十多歲了,他們還分不出高下。滑倒之前,我本來還在廚房自言自語地說,應該等他們度假回來后,假裝在腳纏個繃帶,以配合我的謊言,沒想到就滑了一跤,然后發現自己跌的四腳朝天。”
生長在中國,看到這些大都是苦情戲,但由愛麗絲用一種幽默詼諧的語調說出來就增加了心中對她的同情。當愛麗絲的影子向主人公訴苦時,便能體會這么多年來愛麗絲從女兒及兒子身上體會到的心酸
,又有哪個母親不愿自己年老無依時兒女都陪在身邊,又有哪個母親不愿兒女都在膝下行孝,當年輕人都在為事業打拼時,可否顧及一下自己的父母,“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為何要讓那么多的空巢老人繼續他們孤獨的生活,坐著雖未寫,但從這字里行間中好似看出了作者對那些未在父母跟前行孝的人的控訴。當愛麗絲遇到了熱心的主人公,她的生活便增添了不少的樂趣。主人公的朋友也加入到了這場愛心的活動中來。好似死氣的樓上樓下一下子變得親熱起來,在這冰冷的城市,能夠得到鄰居的幫助,關愛,對于愛麗絲說這是獎勵,是饋贈,對于作者來說,這是欣慰,是成長。
在這本書中的發生愛情我不發表任何言論,因為不能理解為何主人公要放棄相處已久的蘇菲而去追求兒時的初戀。。作者在文中寫到:
“愛情,莫非像影子一樣,有人踩中了,就帶著離去?還是因為愛情跟影子一樣怕光,又或者,情況正好相反,沒有了光,愛情的影子就被拭去,最終黯然離去?”
也許,只是因為主人公踩中了那個影子,找到了真正的愛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