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也就是3月19日,估計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馬拉松霸,屏,因為就我所知,世界各地共有十幾場馬拉松賽事,單單國內就有接近十場比賽。而霸屏中,選手在成績牌面前或者與獎牌的合照尤其多,獎牌或萌或美或帥,選手滿臉笑靨,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雖然跑步過程中承受了巨大的心理與生理的痛苦,可是在終點處,一切都好像順理成章,一氣呵成。
換句話說拍照是儀式,而表達出的體驗就叫儀式感:
“我跑完馬拉松了,雖然你們看不到我過程的困難與挑戰,但是我會和你分享我完成任務跑到終點的喜悅與開心。正因為我完成馬拉松,今天與我,此時與我,便是值的為之紀念的時刻。”
02
正如《禮記》有載,“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儀式對中國來說從古至今都是神圣的,大到天旱祭天儀式,小到小孩周歲抓周,代表的都是特定時間,特定的意義。
除了婚禮,還有畢業典禮、頒獎儀式、升旗儀式、甚至生日,過年的團圓飯這些都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最普遍的具有儀式感的時刻。以至于我們看到婚紗就想到婚禮,看到學士服就想到畢業。
想起參加過的一同學婚禮。
新娘已經懷孕5個月,行動不是很方便,所以新郎和新娘就商量決定從簡,省略掉了婚車接送等比較耗費體力的環節,沒有邀請婚慶公司進行系列婚禮策劃、執行,而是自己策劃流程,邀請了自己的同學進行司儀主持、攝影拍照以及現場布置。
按照她的說法:是最熟悉的你們見證了我們從相識到相知、相戀,在這個時刻,你們就是我幸福的見證,有你們在這個婚禮才更有意義。
新娘特別要求了一項流程,就是司儀分別問新郎新娘:“XXX,你是否愿意娶/嫁xxx為妻,一生,愛她、安慰她、尊重她、保護他,像你愛自己一樣。不論她生病或是健康、富有或貧窮,始終忠于她,直到離開世界?”并且要在現場兩者相互分享一件戀愛中最感動的一件事。
她說,這是她婚禮中最期待的時刻,她要看著新郎的眼睛,深情的說出“我愿意”,那是她對愛情的最好承諾,只有從那一刻起,才是戀人到妻子的真正跨越,那一刻起,他們就是親人了,只有說出這句話,才算是婚禮的儀式。
03.
儀式感就是對生活的重視,把一件單調普通的事變得不一樣。
《小王子》里有段對話:
小王子馴養狐貍后,第二天又去看它。
“你每天最好相同時間來。”狐貍說,
小王子問:“為什么?”
“比如,你下午四點來,那么從三點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發現了幸福的價值……所以應當有一定儀式。”
“儀式是什么?”小王子問。
“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狐貍說。
長久以來,好像已經很少看到“沐浴焚香,撫琴賞菊”的閑適,我們快節奏的生活,幾點一線,匆匆碌碌,倉促緊張,小到連一頓早餐,都要成了百年不變的包子、豆漿甚至直接不吃。
見過許多餐食大人,每天都會在朋友圈打卡,曬出美美的早餐圖,朋友評論說:“吃個飯,都這么麻煩,看你這擺法,擺盤要花好久時間。”
她說:除了早晨的匆匆忙忙,也可以早起慢慢準備,鋪上你最愛的藍白格子餐墊,精心挑選的餐盤里每一個水果的擺放都恰到好處,這是對早餐的尊重,對生活儀式的尊重。
對早餐的用心,就好像在包裝一個送給自己的禮物,繁瑣的過程就是為了享受拆包時的喜悅。
認真對待生活的人一定很美,在《蒂凡尼的早餐》里,赫本隨時身著的小黑裙,舉止優雅,裝扮精致,無不顯示出對自己,對美好的投入,真美。
儀式感實際上是對生活中細節的珍視,通過這過程發現自己,了解自己。
就像王爾德說的,愛自己是浪漫一生的開始。現在起,愛生活,愛自己。?愛運動,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