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銀武威,下一個綠洲是金張掖。當地的小伙伴告訴我們,祁連山每隔一一段距離就形成一個綠洲,如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敦煌這么一直過去,而每兩個城市之間便是茫茫的戈壁。后來鑒于我們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有人要求停車,這短短的停車間歇,讓我們調侃了一下,“原來綠洲是因為這個形成的啊!”大家在車上忍不住大笑。
關于張掖的相關歷史地理知識,粗粗概括一下大概如下:張掖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東鄰武威地區,西連酒泉地區,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戰敗匈奴后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張掖為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中心。張騫、班超、法顯、唐玄奘等都曾途經張掖前往西域,隋煬帝更是于公元609年在張掖曾召集西域27國君主使巨,召開了“萬國博覽會”。張掖境內有黑河水灌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為全國重點建設的商品糧基地之一,物產豐饒,古稱“金張掖”,后改名為甘州,有“不望祁連山上雪,錯將甘州當江南”之佳句。至于張掖境內的黑河支流,有“弱水”之稱。我個人認為此“弱水”與“三千弱水”應該沒啥關系,前者為特指,后者為泛指。
張掖有很多著名的景點,如丹霞山、大佛寺、木塔寺、鎮遠樓、馬蹄寺、山丹軍馬場等等。晚上我們就很幸運地住在鎮遠樓(鼓樓)旁邊,開窗就可以看到。夜色下的木塔寺閃著黃色的光,像極了金張掖的寫照。
第二天早上推開窗戶看到祁連山的雪峰,更是歡呼雀躍。
不過最令我興奮的是大佛寺。因為之前我在電視上看了一個紀錄片,是關于臥佛的,當時記得最清楚就是發生災難之時,老百姓們躲進臥佛的肚子避難,沒想到,我們這次真的可以看到這個肚中空的臥佛了,這是一次始料不及的相遇。
進了門,過了牌坊,第一眼看到的是古舊的建筑。l老師告訴我們這些古建筑的點滴,我看到窗欞上的雕花,細微精致,入木三分,古代匠人的技藝都是深刻到骨髓里面去的。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迦葉如來寺,明永樂九年(1411年)敕名寶覺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因寺內有巨大的臥佛像所以叫大佛寺。大佛寺內并無僧人。
這臥佛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涅槃像,也是國內最大的室內臥佛。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壇之上,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腳長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個人,耳朵上能容八個人并排而坐,可見其的龐大。佛像的眼神最為傳神,似睜非睜,似閉非閉,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也許這就是涅槃的真諦吧。他的眼神,無論從哪個方向,都可以看到你,千萬別做虧心事啊,頭頂三尺有神明,你做什么,佛祖都在看著你呢。臥佛身后還塑有他的眾多弟子,個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根據介紹臥佛的肚子的確是中空,老百姓可從后面進入臥佛進行避難,果然是庇護老百姓的慈悲心腸。
佛寺兩側廊房塑有十八羅漢,左后則屋頂盤著一條金龍,張牙舞爪。殿內四壁有壁畫,內容有天龍八部、二十諸天、《西游記》、《山海經》等等。最與眾不同的是《西游記》的壁畫。解說說,在張掖這個地方,孫悟空的評價并不如豬八戒、沙和尚的高。在佛寺的壁畫上,我們可以看到豬八戒、沙和尚在拿著兵器和妖精鬼怪們爭斗,而孫悟空則是在觀音面前下跪請菩薩去幫忙降魔伏妖。孫悟空處于壁畫左側一個非常不顯眼、不重要的地方,而豬八戒和沙和尚英勇抗爭的形象則處于非常顯要的地方,這跟我們平時看到的《西游記》有所區別。
在大佛寺藏經閣博物館里,我們看到了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部分),經文保存完好,其中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為珍貴。寺后還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其一、二層臺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風格十分獨特。
大佛寺除了有很多動人的民間故事,例如南宋最后一個皇帝的傳說,周圍還有名揚西北的山西會館,還有牛肉小飯、搓魚兒面、炒炮仗等當地名小吃,真是太可愛的佛寺了!出了大佛寺,發現門前的一只石獅嘴里不知給誰塞進了一團橙色的毛線,小胖同學說,這就叫做“看個毛線”,讓人捧腹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