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戲臺
這是老家的一個戲臺子,當地老人們說,這里曾經有了很大的戲臺,每年陰歷五月二十,都是要唱戲的,可見當年這里的人囗很多,三里,五里都有人家,遠在清未明國初年,這里都很繁盛,因為那時以農耕,牧業為主,這里土地多,遠近三里,二里都是地,溝溝岔岔里住著人家,很多的住戶。農閑時,有錢的人家湊錢唱五到七天的戲是常事,這里當時很熱鬧,然而現在卻凋敝了,兩個村五號,九號搬的沒留下一個人。人家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村子也和人一樣,也在隨著時代而變遷著,興衰著。
坐在這荒涼的草地上,你可以想象當年的這里是多么的熱鬧,可能有做小買賣的,賣油餅,麻花的,擔著擔子的貨郎賣針線的,敲著拔浪鼓磨刀,磨剪子的,大聲吆喝著。在我小時候也就七十年代,還常有貨郎擔,那里有許多在供銷社里買不到的東西,非常好奇,又非常羨慕,常常跟在后面要轉完一個村子,看誰家買了頂真,誰家買了繡花線,好不羨慕!
現在的戲臺變成一堆土,上面長滿了野草,十里,八里又沒有一個人,好不凄涼,又好不凄清,想想當年的人聲鼎沸,情何以堪!
不過再過三十年,你能知道那些在城里呆不下去的人,他們會不會又重新回來呢?歷史三百年一個輪回,當高科技毀滅了人類,人類會不會又重新回到農耕時代,誰能說得清,又有誰能說得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