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充滿套路的作文具有創造性嗎?
據《成都商報》(2017年5月21日)報道,小學生的作文形成了套路,有的為了完成作文,甚至不惜腦力編造故事:開頭動不動就“在我的一生當中”;幾個“高頻詞匯”不分時段和場合地出現,比如“眼眶濕漉漉”“眼睛紅彤彤”;10多個孩子同時看到小男孩“讓座”;總有小賣部老板站了幾天退顧客錢。小學語文教師不由苦笑:“作文套路深啊!老師還沒開始教套路呢,就先被學生套路了。”
震驚之余筆者不禁反思:經常在高考作文中出現的深具破壞性的套路何以蔓延至小學生的作文了?
在筆者看來,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讀了太多所謂的范本作文,卻沒有閱讀足夠的經典作品,也沒有學會觀察事物,因而詞匯貧乏,思想趨同。對小學生的寫作來說,危害最大的莫過于作文書了,因為這種作文書充滿套路,主要是為應試而存在的。榮維東教授在《交際語境寫作》(語文出版社,2016)一書中說,“那種應試作文技巧和高分作文俗招其實很多是一種偽知識,是在訓練一種極其狹隘的應試寫作能力。這種功利性極強且扭曲變形的應試寫作與真實生活所需要的寫作能力存在著根本的對立。”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小學生不可通過閱讀同齡人的作文學習寫作,而必須閱讀感興趣的杰出而一流的作品,從中吸收最優質的營養,以此來學習寫作,這樣做好處顯而易見。美國學者斯蒂芬·克拉生在《閱讀的力量》(李玉梅譯,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一書中就強調,“當孩子因樂趣而閱讀,當他們‘上了書本的鉤’(hooked
on books)時,便不自主地、不費力地學會所有大家關心的語言能力。”“很少看到讀得好的人會在語法、拼寫等方面有嚴重問題。他們的寫作水平也很不錯,因為這根本無法控制,他們已經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培養出了好的寫作風格并掌握了幾乎所有的寫作規范。”
榮教授認為,“我國寫作的核心問題是交際語境缺失。”具體表現在寫作時語境意識缺乏、讀者意識缺失、目的不明、文體淡化。“當作文與真實生活隔絕、與真實應用割裂,成為一種應付考試的手段時,寫作最天然的交際功能和表達趣味就會喪失。”如果語文教師讓小學生失掉了寫作的興趣,就是嚴重的失職。
榮教授精辟地指出,“國外相關研究表明,寫作任務的質量與學生的寫作質量存在著密切聯系。有效的寫作任務應根植于特定的、具體的材料、對象、目的和交際語境之中,并且能為學生提供具體切實的指導和幫助。我國的作文教學基本上是一種不為目的、對象、虛假的‘文章制作’,它造成了學生寫作動機和興趣的缺失。我們認為基于話題、作者、讀者、目的、文體、語言等要素考量的真實語境寫作命題,是解決當前寫作教學問題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語文教師應當多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寫作,少布置固定模式的命題作文。
筆者認為,我國寫作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極不重視閱讀。在榮教授看來,“多讀比多寫更利于提高寫作能力。”“既然多讀比頻繁去寫效果要好一些,那么就該‘適當多讀,適量去寫’,而不是盲目多寫,使蠻力。”然而遺憾的是,在現實中語文教師往往給學生布置過重的寫作任務,要求一定要寫多少多少篇,這往往逼得學生胡編亂造用套路,內容嚴重同質化。殊不知,語文教師應當讓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增加閱讀積累,提高詞匯量,寫作時求質不求量。并且區分寫實與虛構:寫實就老老實實寫實,抒發真情實感,而創造性地虛構就盡情地虛構,不可將二者混淆在一起兩敗俱傷。
小學是培養創造力極為關鍵的時期,如果任由小學生的作文充滿套路,就會嚴重損害創造力和個性。當然,摒棄套路并不意味著摒棄必要的格式規范,而格式規范是文體寫作的重要內容,缺少它作文就會四不像——就像學生在“文體不限”的要求下寫出的那樣。
注:文中配圖源自互聯網,謹此致謝。
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