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伊姿,這是我的每天一篇文章之第214天。
我們都驕傲于祖國的強大,回憶十年前,二十年前,比較我們現在的生活水平,每個人的物質生活都有著極大的飛躍,可是,這些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嗎?就好像一個饑渴的人突然遇見了一桌美食,就開始暴飲暴食,可是這樣網網會因為吃的太撐而害死這個人,所以在物質極其豐富的今天,我們每個人應思考,現在自己擁有的東西,是否都是必要的?我們脫離了物質內心是否還能依然豐富,飽滿?
“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所謂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其中,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多余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斷舍離的機制是什么?
斷舍離顧名思義,主要理念由斷、舍、離三個部分組成。
斷,是要斷絕要進入自己家里的不需要的東西。簡單來說,就是不需要的東西就不買,只添置必須的物品。那些贈品禮物,打折商品等等其實我們并不需要的東西,根本沒必要買回來或者帶回來。
舍,是要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也就是扔東西。比方說你可以把不要的東西捐贈或者二手賣出去。
離,是要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間。
要做到斷舍離,可以從思想上和實踐兩方面入手。
在思想上,要形成兩種意識。首先,要學會把時間軸放在當下的自己。在思想上要實現“以自我為軸心”。舉個例子,現在,那個免費兌換的保溫杯又登場了。又大又丑,大概是因為賣不出去才會作為獎品免費兌換。
不過這次是你的朋友在收拾他的雜物。他對是否留下這個保溫杯猶豫不決,于是他問你:“這個有用嗎?”你回答:“有用,可以保溫。”然后你的朋友馬上就把保溫杯遞給了你:“那么給你吧。我不要了。”這時候你會怎么回答?我想你應該會說:“我才不要呢!”吧。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就可以發現斷舍離的思考技巧。保溫杯有用嗎?當然有用。但是你要嗎?當然不要。因為保溫杯“對你沒有用”。區別就在于,在第一個提問中,提問的主語是物體。而在第二個提問中,主語是你。
換句話說,讓物體做主角,對篩選毫無意義,畢竟物體是因為“對我有用”才具有價值的。如果抱有“遲早會派上用場”之類的想法,就是把物品當做了主語。
篩選時你應該養成以“當下的我”為主語的習慣。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仔細思考,“這件東西對現在的我有沒有用?”這樣才能形成把時間軸放在當下的自己。做到斷舍離。
斷舍離的第二個重要的意識就是,要學會舍棄冗余的物品和信息。
在斷舍離里,舍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也就是扔掉東西。但是即使我們以“自我軸心”。心理上也難免會對被丟掉的東西感覺到可惜,良心不安。
在經濟學里,有個著名的80/20原則,即“80%的營業額是20%的營業員造成的。”也就是說,巨額的成果由少數人創造。在作者山下英子的斷舍離講座里,她與超過2000名學員有過接觸,發現,總體來說,物品也會同樣的遵循這個原則。具有實際價值并仍在發揮作用的物品,實際上只占所有物品的兩成。東西越多,就越需要去管理,管理所浪費的精力反而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斷舍離不僅是針對物品的取舍,在思想上,對于信息也可以進行斷舍離。你是否拿起手機便很難放下,特別是在晚上的時候,一直刷手機刷到深夜?而你真的獲取了有用的信息嗎?你是不是在專心工作或者學習的時候,總感覺靜不下來,想要查看一下手機信息,或者上上網?你是否對某段已經過去的感情或往事耿耿于懷,無法專注于新的生活?我們的思想就像是個水電站,各種想法和信息就像是流過水電站的水。如果只進不出,或者全部接收,水電站遲早會崩塌,造成洪水。因此,對信息和想法也要做到斷舍離。對現在的我無用的信息和想法,就應該果斷舍棄它。斷舍離的意識和行動相輔相成,扔掉那些有著負面情緒的物品,能帶來心情的舒暢。反過來,保持斷舍離的意識,在收拾物品時也能自動做到斷舍離了。
愿我們都能通過斷舍離,找回真實飽滿,幸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