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初,我跟朋友聊起這部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約他春節去看。他笑著說,《流浪地球》是什么鬼?
一月中旬,我在當地一個讀書會上分享劉慈欣的《三體》小說的第三部《死神永生》(前2部之前已經分享了),在快結束時,我向在座的朋友推薦了這部《流浪地球》電影,他們一臉懵逼。
事實上,我當時也不知道這部電影會拍成什么樣,但是出于對劉慈欣作品的崇拜和信心,我非常期待這部《流浪地球》上映。大年初四,我終于去看了這部期待已久的電影,回來后,在朋友圈里用四個詞進行了評價:題材新穎、背景宏大、高潮迭起、敘事嚴密。雖然一開始故事有些拖沓,沒有特別的新鮮感,但隨著故事的逐漸展開,越來越讓我心潮澎湃,酣暢淋漓,尤其是影片的后半個小時,幾個神反轉,讓我感到很過癮。
作為一名觀影者,我沒有必要深究這部電影的科學硬傷;作為一名文科生,我也沒有能力深挖這部電影的科學硬傷。但是,作為一名喜歡胡思亂想的科幻愛好者,我不免又有一些表達的沖動,于是用我有限的科學知識水平談一談《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的幾個科學設定問題,以供大家玩樂。
一、為什么太陽會老化,會加速膨脹?
影片一開始交代了背景:太陽內核急速老化,持續膨脹,地球將被吞沒。就這么寥寥數語,就把整個世界觀給設定了。太陽怎么就急速老化了呢?老化了為什么就會持續膨脹呢?原著小說是這么解釋的,2100年,太陽因某種原因加速老化,提早進入了紅巨星階段。體積不斷膨脹,將會吞沒鄰近的幾個星球,也包括地球。
在現實中,太陽要發生小說描寫的體積膨脹的情況,大約還需要50億年時間,所以人類現在是妥妥的很安全的。那太陽為什么會老化和膨脹呢?我們都知道,太陽的能源來自于內部的核聚變反應,也就是把4個氫原子合成1個氦原子,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1克氫原子合成氦原子所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于15噸煤燃燒所釋放出來的能量)。氦元素比氫元素質量大,由于引力的作用會下沉到太陽內部。終有一天,氫氣會燃燒殆盡,表面溫度會降下來,成為一顆紅巨星,這一過程就是太陽老化的過程。但是,在太陽的內部卻發生著更劇烈的事情,大量的氦堆積在太陽內部,核心會越來越大,中心溫度會越來越熱,以至于氦元素也發生聚變反應,形成更重的元素,這一過程產生的能量遠遠大于氫原子的聚變。這還沒完,更重的元素在引力的擠壓之下,還會再次聚變,直至聚變成鐵元素。就像高壓鍋,鍋里溫度越來越熱,壓力越來越大,就會向外釋放能量。于是,太陽就發生膨脹,作為太陽系第三顆行星的地球,自然難逃厄運,會被膨脹的太陽吞沒。
這樣看起來,影片設定的這個背景,還是有科學依據的,只不過時間不會這么早到來。所以小說中設置了“氦閃“這種意外事件,讓太陽老化的時間提前來到人類面前。
二、人類建造的行星發動機能推動地球前進嗎?
為了生存,人類傾盡所有,建造一萬座驅使地球前進的行星發動機。看影片,真的很壯觀的。而小說中,對行星發動機的描寫也很有畫面感,地球上有多少臺發動機,功率如何,怎么發動,安排在哪里,有多大多高,用什么技術等等都有描繪。
行星發動機使用的燃料是石頭,也就是影片中那個救援隊護送的火石。行星發動機的工作原理是重核聚變釋放能量推動地球前進。聚變過程與太陽的聚變是一樣的。而讓石頭中的重元素發生核聚變,其釋放的能量遠遠大于氫聚變。
那么,一萬多臺這樣的發動機同時工作,所釋放的能量是否足以推動地球改變運行軌道,使之成為一個十分龐大的太空飛船呢?電影中沒有提到這個問題,而小說是有詳細描寫的。事實上,即便是如此的巨大推力,也難以直接推動地球前進,所以,得讓地球圍繞太陽轉15圈,軌道越來越扁,在15圈過后,在某個遠日點全力加速,最后才能脫離原來的行星軌道。
在影片的開頭,吳京他們一家在大海邊的沙灘上,仰望心空,暢談未來。我當時非常詫異,不是已經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了嗎?怎么還有這么宜人的氣候?看了小說才知道,由于地球軌道越來越扁,在近日點附近,氣溫會出奇的高,地球表面無法生存。但到了遠日點,氣溫會降下來,這個時候是人類回到地面,狂歡的時候,所以與其像電影里面人們歡度春節,還不如歡度遠日點來得更有代入感。在遠日點的時候,大部分地方是冰天雪地的世界,但靠近行星發動機的地方,仍然有液態的海洋存在,氣候比較宜人的。也許,吳京他們一家就是在那里開的家庭會議吧。
三、怎么會跑到木星那邊去?
影片中,這次的災難都是由于木星的引力俘獲地球造成的,這就留下了一個疑問,人類都這么牛逼了,都具備打包帶走地球的實力了,為什么沒有提前算好木星的引力作用,繞著木星走呢?
這里就要提到一個概念,引力彈弓效應。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大質量天體(如木星)的引力,給航天器加速(影片中的航天器當然就是地球嘍),當航天器接近行星時,只要以合適的速度和方向進入引力的范圍,不至于撞上或被行星捕獲的話,引力就會成為航天器的一只手,將航天器加速甩向更遠的星空。影片中提到的將地球的速度加速到光速的千分之五,靠的就是這個引力彈弓效益,單憑行星發動機的推力是達不到的。
不過遺憾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意外,偷雞不成蝕把米,偏偏就被木星的強大引力捕獲,地球的危難時刻來臨了。
還沒走出太陽系呢,就發生了這么大的事情,由此也可以想到,流浪地球,這條路真的是千難萬險。人類有把地球改造成宇宙飛船的實力,那還不如直接多造些宇宙飛船,分批離開地球呢。只不過這樣一來,情節就沒多大意思了,打包帶走地球,這種情節設置,多么博人眼球啊,也就像劉慈欣這樣的作者才敢想啊。如果讀過他的《三體》,還能get到他更多的巨大的腦洞。
事實上,原著小說中,面對地球危機,人類分成了兩派,分別是地球派和飛船派。只不過后來地球派贏了,才有了流浪地球計劃。在電影的結尾,仔細觀察的話,可以看到一個鏡頭:地下城內,有一群人在游行,他們高呼“還我太陽”,這群人就是飛船派。這其實就是導演有意留下來的彩蛋吧,這個彩蛋,也只有讀過原著的人才能領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