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加人核聚老師的“思維編程”小秘圈,費曼這個詞頻繁地出現在群里,于是百度查閱了相關費曼的相關資料。
理查德·費曼(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出生于紐約市,俄羅斯和波蘭猶太人移民到美國的后裔。美國物理學家。1939年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1942年6月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與艾琳結婚、同年加入美國原子彈研究項目小組,參與秘密研制原子彈項目“曼哈頓計劃”。1945年“曼哈頓計劃”結束,在康奈爾大學任教。196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被認為是愛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理論物理學家,也是第一位提出納米概念的人。
我們今天主要來了解費曼學習技巧,可簡單分為四個步驟。
1. 選擇一個概念,想象給一個 8 歲小孩講解這個概念
2.辨析知識缺口,回看原教材
3.回顧并簡化
4.傳達。
如果你不學習就不會有進步。那么,什么才是學習新事物以及識別與已有知識之間缺口的最佳方法呢?
兩類知識:知識可分為兩類,絕大多數人都把關注力放在了錯誤的那一類上。
第一類知識側重了解事物的名稱。第二類則側重了解事物本身。
這兩者并不相同,?費曼很好地理解了了解事物本身與了解事物名稱這二者之間的區別,而這正是他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事實上,他開創了一種學習的公式,通過這種公式,他能夠比其他人更好地理解事物本身。
這種學習公式被稱為「費曼技巧」,它可以幫助你更快地學習新事物,并且獲得更好的理解。最棒的是,這一技巧操作起來很容易。
「那些聲稱了解自己所知曉的事物但又無法表述清楚的人通常實際上并不了解他們認為知曉的事物。」
—— 莫迪默·阿德勒
費曼技巧具體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想象向一個孩童教授你所想學的知識
拿出一張白紙來,在最上面寫下你想學習的對象。
想象著你要向一個孩子講解這個事物,把你能想到的關于它的一切都逐一寫下來。不是向你那些聰明的成年朋友講解,而是向一個 8 歲左右的小朋友說明,8 歲小朋友剛剛掌握足夠的詞匯量和注意力范圍,剛好能夠理解基本的概念和關系。
很多人在不了解某樣事物的時候,傾向于使用復雜的詞匯和專業術語來進行掩飾。這么做的問題在于,受愚弄的只是我們自己而已,因為我們自己都沒意識到自己沒真正了解。其次,使用專業術語還向周圍人掩蓋了我們錯誤的認知。
當你嘗試用一個孩子都能聽懂的最簡單的語言從頭到尾寫清楚一個新事物是個什么概念(小貼士:僅用最常用的詞語),你就會強迫自己深入地去理解這個概念,并簡化與之相關的概念之間的關系與聯系。
如果你發現這過程中自己很糾結,那么你就會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知識缺口在哪里。這種糾結無傷大雅——這往往預示著真正了解的契機。
第二步:回顧
在第一步中,你將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知識盲點,你可能遺漏了一些關鍵要素,或者無法對其進行解釋說明,再不然就是單純地覺得這一概念很難掌握。
這一反饋是無價的,因為你發現了自己的認知邊界。能夠意識到自己能力的局限也是一種能力,照上述步驟做,你就已經掌握了這一能力!
接下來才是正式學習的真正起點。現在你知道自己的知識缺口在哪里了,回看原教材,重新學習,直到你能用直白的語言把它講清楚為止。
認知到自己的理解局限,也可以糾正你容易犯錯的傾向,從而使你學以致用的成功率得到提高。
第三步:組織與簡化
現在你應該已經有了一套自己的學習筆記了。回顧一下,確保沒有從原教材中截取任何專業術語。用自己的話把它組織成一個講得通的故事。
然后,大聲把它讀出來。如果有哪個地方解釋不夠清楚或者聽上去讓人感到困惑,那就意味著你在這些地方還需持續改進。
第四步:傳達
如果你真的想確定自己對某事物的了解是否已經到位,可以向其他人講一遍(理想的授課對象是對此主題一無所知的人——要不就直接對著一個 8 歲的孩子說說看吧!)。對你知識掌握程度的終極檢驗就是看你是否有能力向他人清楚傳達該知識。
這不僅僅是種絕好的學習秘訣,同時也是進入另外一種不同的思考方式的一個窗口,它允許你把概念拆分、并重新組合。(埃隆·馬斯克把這稱為從事物本質開始思考。)
這種思考模式引導你對某個概作更為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途徑解決問題,可以讓你在其他人都不清楚自己在說些什么的時候擁有足夠清晰的認知。
費曼的方法直覺地認為智識是一個成長的過程,這一說法剛好與卡羅爾德韋克的研究不謀而合,她在自己的專著中完美地描述了僵固式思維模式和成長式思維模式之間的區別。
原文 來源 Farnam Street
翻譯 by 77@改變自己
校對 by 不混江湖混童話的珂@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