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了,醫學生考試了考試了
能活著就是最好的結局
一、名詞解釋
1、抗原(antigen):被T、B淋巴細胞表面特異性抗原受體識別及結合,激活T、B細胞增殖、分化、產生免疫應答效應產物,并與效應產物結合,進而發揮適應性免疫應答的物質。? (所有能激活和誘導免疫應答的物質)
2、半抗原(hapten):只具備免疫反應性而不具備免疫原性的物質稱為半抗原。
3、表位(抗原決定基):存在于抗原分子中,決定抗原特異性的基本結構或化學基團。是與TCR/BCR及抗體結合的基本單位。
4、TD抗原:胸腺依賴抗原,又稱T細胞依賴性抗原。絕大多數蛋白質抗原刺激B細胞產生抗體時,必須依賴T細胞的輔助。
5、TI抗原:非胸腺依賴性抗原,又稱非T細胞依賴性抗原。某些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時無需T細胞的輔助。
6、佐劑(adjuvant):預先或與抗原同時注入體內,可增強機體對抗原的免疫應答或改變免疫應答類型的非特異性免疫增強物質。
7、抗體(antibody):B細胞識別抗原后增殖分化為漿細胞所產生的一種可特異性結合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8、調理作用(opsonization):抗體、補體促進吞噬細胞吞噬細菌等顆粒性抗原的作用。
9、ADCC: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表達Fc受體的細胞通過識別抗體的Fc段直接殺傷被抗體包被的靶細胞。
10、mAb:單克隆抗體。由單一雜交瘤細胞產生,針對單一抗原表位的特異性抗體。
11、補體(complement):廣泛存在于正常人血清、組織液和細胞膜表面的一組不耐熱的、經活化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質。
12、MAC:攻膜復合物。補體激活途徑中在細胞膜上形成的C5b678與多個C9分子聚合成的能夠破壞細胞膜的復合物。
13、細胞因子(cytokine):由免疫細胞及組織細胞分泌的在細胞間發揮互相調控作用的一類小分子可溶性多肽蛋白,具有調節機體免疫應答、刺激免疫細胞增殖分化、參與炎癥反應等功能。
14、干擾素(interferon):具有抗病毒、抗細胞增殖、抗腫瘤和免疫調節等作用的細胞因子。
15、CD分子:來自不同實驗室的單克隆抗體所識別的同一種白細胞分化抗原,稱之為分化群。
16、黏附分子(celladhesion molecule):介導細胞與細胞間或細胞與細胞外基質間相互接觸和結合的分子。
17、MHC: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是一組決定移植組織是否相容、與免疫應答密切相關、緊密連鎖的基因群。
18、MHC限制性:指T細胞以其TCR對抗原肽和自身MHC分子進行雙重識別,即T細胞只能識別自身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
19、HLA:人類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首先發現于外周血白細胞表面,故稱之為人類白細胞抗原。
20、APC:抗原提呈細胞。能夠主動攝取、加工處理抗原,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復合物,并提呈給T細胞識別,啟動適應性免疫應答的免疫細胞。
21、抗原提呈(antigenpresentation):表達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復合物被T細胞識別,從而將抗原肽提呈給T細胞,誘導T細胞活化的過程。
22、內源性抗原(endogenousantigen):細胞內合成的抗原,例如胞內合成的病毒蛋白、腫瘤抗原和某些細胞內的自身抗原。
23、TCR:T細胞受體。具有高度多樣性,是T細胞特異性識別和結合抗原的受體,也是所有T細胞的特征性表面標志。
24、BCR:B細胞受體。具有高度多樣性,是B細胞表面特異性識別抗原的受體,也是所有B細胞的特征性表面標志,其化學本質是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25、CTL:細胞毒性T細胞。介導細胞免疫,可直接特異性殺傷靶細胞。
26、Th細胞:輔助性T細胞。可分化為Th1、Th2、Th3、Th17細胞等,激活后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具有協助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功能。
27、抗體類別轉換(classswitch):抗體可變區不變,即結合抗原的特異性相同,但其重鏈類型(恒定區)發生改變。
28、免疫應答(immuneresponse):免疫系統識別和清除“非己”抗原的過程。
29、初次免疫(primaryimmune response):病原微生物等TD抗原初次侵入機體所引發的免疫應答。
30、細胞免疫(cellularimmunity):T細胞接受特異性TD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為效應T細胞,發揮特異性細胞免疫效應。
31、體液免疫(humoralimmunity):在抗原刺激下,B細胞活化、增殖、分化為漿細胞,產生特異性抗體進入體液,發揮免疫效應。
32、模式識別受體(PRR):存在吞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等多種免疫細胞膜表面、胞內器膜上和血清中的一類能夠直接識別病原體級其產物或宿主凋亡細胞和衰老損傷細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結構的受體。
33、病原相關模式分子(PAMP):某些病原體或其產物所共有的高度保守、可被模式識別受體識別結合的特定分子。
34、急性期蛋白(acutephase protein):在細菌脂多糖、IL-6等刺激下,主要由肝細胞產生的一組血漿蛋白。
35、耐受原(tolerogen):誘導免疫耐受的抗原。
36、免疫耐受(immunotolerance):機體對特定抗原刺激表現為特異性免疫不應答,但對其他抗原仍具有正常的免疫應答能力。
37、耐受分離(splittolerance):口服抗原易致局部粘膜免疫,但誘導全身耐受。
38、超敏反應(hypersensitivity):被致敏的機體再次接觸相同抗原時,所產生的以組織損傷和(或)功能紊亂為特征的免疫應答。
39、變應原(allergen):誘導機體產生超敏反應的抗原。
40、變應素(allergin):IgE類抗體。
41、自身免疫(autoimmunity):機體免疫系統對自身抗原產生免疫應答,誘導自身抗體和(或)自身反應性T細胞的現象。
42、分子模擬(molecularmimicry):微生物與人體細胞或細胞外成分有相同或類似的抗原表位,在感染人體后激發針對微生物抗原的免疫應答,也能攻擊含有相同或類似表位的人體細胞內外成分。
43、隱蔽抗原(secludedantigen):存在于免疫隔離部位的自身抗原成分。
44、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disease):因免疫系統先天發育不良或后天損傷而導致免疫功能降低或缺陷所出現的以反復持續感染為主的綜合征。
45、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病。因HIV侵入機體,引起細胞免疫嚴重缺陷,導致以機會性感染、惡性腫瘤和神經系統病變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
46、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逆轉錄病毒,引起獲得性免疫缺陷病。
47、HVGR:宿主抗移植物反應。指受者接受同種異體移植物后,其免疫系統對供者移植物發動攻擊而產生的排斥反應。
48、GVHR:移植物抗宿主反應。供者移植物中存在足量的成熟淋巴細胞,可識別受者HLA抗原,產生針對受者組織器官的免疫應答,導致損傷和移植失敗。
49、TSA:腫瘤特異性抗原。僅表達于腫瘤細胞表面而不存在正常細胞的抗原。
50、TAA:腫瘤相關性抗原。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組織均可表達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細胞癌變時明顯增高。
51、腫瘤抗原(tumorantigen):泛指細胞在腫瘤發生于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抗原或過度表達的抗原物質。
52、人工主動免疫(artificialimmunization):用疫苗接種機體,使之主動產生適應性免疫應答,從而預防或治療疾病。
53、人工被動免疫(artificialpassive immunization):給人體注射含特異性抗體如抗毒素等制劑,使之被動獲得適應性免疫應答,用于緊急治療和緊急預防。
二、簡答題
1、什么是免疫?免疫系統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免疫功能異常時有何表現?
機體免疫系統識別“自己”和“非己”,對自身組織產生天然免疫耐受,對抗原產生清除作用的生理性功能。
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穩、免疫監視。
異常可能導致某些病理損傷。
2、決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怎樣才能獲得高效價的抗體?
抗原分子的理化和結構性質、宿主的特性、抗原進入機體的方式。
動物的遺傳背景、年齡、健康狀態、抗原的劑量、免疫的途徑、次數等。必要時應加一定量的免疫佐劑。
3、簡述抗體(免疫球蛋白)的各功能區及其生物學功能。
可變區(V區)可特異性識別和結合抗原。
恒定區(C區)功能:激活補體、調理作用、ADCC、穿過胎盤屏障和粘膜、介導I型超敏反應。
4、試述5大類免疫球蛋白(抗體)的主要特點及功能。
? ? IgG:血清中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長,是唯一能通過胎盤屏障的抗體
,是再次體液免疫應答產生的主要抗體。發揮中和作用、CDC效應、ADCC效應和調理作用,新生兒抗感染免疫。
IgM:個體發育中最早合成的抗體,是初次體液免疫應答中最早合成的抗體,分泌性IgM為五聚體,分子量最大。感染的早期診斷。
IgA:分泌型IgA為二聚體。主要參與局部黏膜免疫。
IgE:血清中含量最少。可介導I型超敏反應。
IgD:B細胞發育分化成熟的標志。
5、試比較補體激活經典途徑和旁路途徑的異同點。
①激活物質:免疫復合物? 細菌脂多糖等
②起始分子:C1q? C3
③激活順序:C142356789? C3556789
④C3/C5轉化酶:C4b2a/C4b2a3b? C3bBb/C3bnBb
⑤生物學效應:參與適應性反應? 固有免疫
⑥作用時相:感染后期或再次感染? 感染早期
6、簡述補體的生物學作用。
①細胞毒作用:補體激活后,最終在靶細胞表面形成MAC,從而使細胞內外滲透壓失衡,導致細胞溶破;
②調理作用:補體激活產生的C3b、C4b等片段直接結合于細菌或其他顆粒物質表面,通過吞噬細胞表面相應補體受體結合而促進巨噬細胞對其吞噬。
③炎癥介質作用:補體活化過程中產生C3a、C5a等具有炎癥介質作用的片段,刺激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等,介導局部炎癥反應。
④清除免疫復合物:C3b與免疫復合物結合,并與紅細胞的補體受體CR1結合,通過血液運送至肝臟,為巨噬細胞所吞噬消除。
7、簡述細胞因子的種類、共同特征和生物學作用。
①白細胞介素:參與免疫調節、造血、炎癥反應;
②干擾素:抗病毒、抗腫瘤和免疫調節等功能;
③腫瘤壞死因子:參與免疫應答,介導炎癥反應,具有抗腫瘤作用;
④集落刺激因子:刺激多能造血干細胞和不同發育分化階段的造血祖細胞分化、增殖;
⑤生長因子:促進相應細胞生長和分化;
⑥趨化因子:對不同細胞具有趨化作用。
8、HLA的主要生物學功能是什么?
①參與加工和提呈抗原:經典的MHCⅠ類和MHCⅡ類分子通過提呈抗原肽而激活T淋巴細胞,參與適應性免疫應答。
②作為調節分子參與固有免疫應答。
9、簡述外源性抗原(或內源性抗原)的提呈過程。
①外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被APC識別和攝取,在胞內形成內體或吞噬溶酶體,并與MHCⅡ類小室融合,經多種蛋白酶消化降解成抗原肽,進而形成抗原肽-MHCⅡ類分子復合物,轉運至APC表面,供CD4+T細胞識別。
②內源性抗原:完整的內源性抗原經蛋白酶體的低分子量多肽降解形成抗原肽后,經抗原加工相關轉運體轉移至內質網內,與MHCⅠ類分子結合。最后,經高爾基體轉運至靶細胞膜上,以抗原肽-MHCⅠ類分子復合物的形式提呈給CD8+T細胞識別。
10、簡述T、B細胞主要的表面標志及其生物學功能。
T細胞:①TCR:T細胞特異性識別和結合抗原的受體;
? ? ? ? ②TCR-CD3復合物:通過TCR識別抗原肽-MHC分子復合物,產生T細胞活化的第一信號,由CD3傳遞至T細胞內;
? ? ? ? ③TCR輔助受體:包括CD4和CD8,輔助TCR識別結合抗原肽-MHC分子復合物,是區分T細胞亞群的重要標志。(CD4負責結合MHCⅡ類分子,CD8負責結合MHCⅠ類分子);
? ? ? ? ④共刺激分子:為T(或B)細胞完全活化提供共刺激信號(第二信號)的細胞表面分子及其配體。(CD28:B7-1/B7-2;CD40L:CD40)
B細胞:①BCR:B細胞表面特異性識別抗原的受體,可直接識別完整的天然抗原分子;
? ? ? ? ②BCR復合物:B細胞通過BCR特異性識別抗原,產生B細胞活化的第一信號,有Igα、Igβ向B細胞內傳遞;
? ? ? ? ③BCR輔助受體:CD19-CD21-CD81增強BCR與抗原結合的穩定性并共同傳遞B細胞活化的第一信號。
? ? ? ? ④共刺激分子:CD40:與CD40L結合,為B細胞活化提供第二信號;CD80/CD86:與CD4+Th2細胞表面的CD28結合,為T細胞活化提供第二信號。
11、簡述T細胞亞群的分類及主要功能。
①輔助T細胞:⑴Th1:通過分泌的細胞因子增強細胞介導的抗感染免疫,特別是抗胞內病原體的感染。? ? ⑵Th2:輔助B細胞活化,其分泌的細胞因子也可促進B細胞的增殖、分化和抗體的生成。? ? ?
②細胞毒性細胞:特異性識別內源性抗原肽-MHCⅠ類分子復合物,進而殺傷靶細胞(胞內病原體感染的細胞或腫瘤細胞)
③調節性T細胞:直接接觸抑制靶細胞活化;分泌TGF-β、IL-10等細胞因子抑制免疫應答。
12、試述細胞免疫的作用機制和生物學功能。
①穿孔素/顆粒酶途徑②死亡受體途徑
抗感染、抗腫瘤、免疫病理作用
13、青霉素過敏性休克(或吸入花粉后引起的支氣管哮喘)屬于哪一型超敏反應?其發病機制如何?怎樣防治?
I型超敏反應。
IgE以Fc段與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結合,Fab段與變應原結合,導致細胞脫顆粒,釋放生物活性介質。
防治原則:查明變應原,避免再次接觸;脫敏治療;藥物治療。
14、什么是艾滋病?其主要免疫學異常是什么?
獲得性免疫缺陷病。因HIV侵入機體,引起細胞免疫嚴重缺陷,導致以機會性感染、惡性腫瘤和神經系統病變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
HIV破壞CD4+T細胞,亦可侵犯單核-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造成嚴重的免疫功能缺陷。
15、人工主動免疫與人工被動免疫的主要區別是什么?如何獲得?
①免疫物質:抗原? 抗體
②免疫出現時間:慢? 快
③免疫維持時間:長? 短
④主要用途:預防? 緊急治療和緊急預防
? ? 用疫苗接種機體;給人體注射含特異性抗體如抗毒素等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