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概念的美妙之處在于,我可以用它更準確的表達和解釋我心里想到的東西。比如那天講座中陶老師提到的“人為設計的人際影響”。
001
回想一下,我們似乎從小一直在這種人為設計的人際影響中長大。
上小學之前,常常會被大人規定:“你要多和xxx玩,不要和xxx玩。”所以通常一起玩的小伙伴一直是那幾個。
上小學后,一直到現在,班集體是個摸不去的記憶。小學同學,初中同學,高中同學,大學同學,每一個班集體都是一個人為設計的共同體,我們在這個共同體里成長著。
以前覺得,大學住在一個宿舍就是因為我們的姓氏差不多,所以會被安排在同一場域,如果互親互愛自然萬幸,如果性格不合也沒關系,只是住在一起而已。
但是這個想法現在被自己正式推翻,因為每一種人際關系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影響到我們的行為甚至理念。尤其是這種長期穩定在同一場域里的關系。
002
人生人際關系之首我覺得是親子關系。親子關系直接決定了我們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會產生怎么樣的意識和潛意識,做出什么樣的行為。
傳統意義上的親子關系是父母與孩子,但是我發現在我的生活經歷中,親子關系也在被投射,因為生活中父母角色的缺失。
最典型的就是爺爺奶奶拉扯著的小孩子,如果爺爺奶奶年齡并不大,他們可能會將對父母的感情投射到爺爺奶奶身上,或過度依賴,或過度疏離。這都是瞎想的。
但是我覺得現在很多寶爸寶媽學習親子關系,實在是個明智的投資策略。不過,俺們社工自帶能量,可以省下一大波報班費了!
003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一定是先進入一個環境,受環境影響,然后逐漸成長,成為環境去影響別人。
在一個陌生環境里,過度焦慮凸顯出的無力感會被內心無限放大,阻礙成長的腳步。與其焦慮下去,不如讓自己野蠻生長一次,長成什么樣子,很大一部分是由我們進入的環境決定的,這就是我們的可塑性。
越長大,越覺得平臺比自己的努力重要,不是羨慕什么,只是一種生命體驗而已。
當然,如果身邊有一群比自己優秀的伙伴同行,也是極幸運的一件事情,因為在這個共同體里,我們有機會Day day up!哈哈哈!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