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跟大家聊聊關于“打工”這件事吧。出校門后,大家潛意識里就覺著我們要為他人“打工”了,這里出現了“為他人”三個字,也就是說從一開始,大部分人的意識里對于工作這件事(除了自己創業或接班)就“診斷”為是為他人去做而賺薪水這件事叫做“打工”。那么什么叫做“打工”呢?我理解為:打算開始將來的工作稱之為打工。
? ? ? 這是一個意識和心態的立場,因為覺得是為他人,所以可以唬弄、可以將就、可以湊合、可以數著手指頭等薪水,也因為這樣,多少人與成功擦肩而過甚至根本無緣。從我的職業生涯中,我遇到很多類似“我只要做好自己這點事就好了,做多了吃虧,當我傻啊,我為老板打工,多做一點還是一樣的薪水,又不是自己的,干嘛要那么拼”??墒鞘獠恢@樣的心態為日后的職業生涯埋下了“惡果”。工作是一種雇傭關系,不可否認這句話沒有實際性錯誤,但是在近幾年,企業主和員工之間建立起了一種合作伙伴的關系,也就是說你現在做的事從根本上定義其實是為自己而做,企業更是提供了你工作中所需要的全部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等,你是在做一份事業,而不是每天簽到領薪水的“機械工”。關于是打工還是做事業這個問題應該在進入職場前就要明確,如果不調整好這個心態,成功自然不會從天而降,與時俱進的智慧企業家已經把員工當合作伙伴在一起共事,作為職場的一員,你是否已經與社會軌跡接軌了呢?
? ? ? 舉一個真實的小例子,很多年前我創業時公司里來了一個叫小邱的設計師,她在公司工作了不到半個月,我就發現這姑娘是一個負能量的職場人,發現工作問題的時候首先是回避,回避不了的時候就會嘟囔,總會把對工作的不滿意歸結為自己運氣不好,比如其他設計師不用加班(因為效率),她覺得自己為什么每天都要加班,其他設計師的提成可以讓她拿好幾個月,她為什么就總拿不到,她覺得客戶太難弄,覺得分到她的案子太難,覺得時運不對,可她就從來沒覺得自己有問題。為什么發現這樣的員工我沒做下一步計劃,我覺得她的問題其實就是職場通病,是我可以去幫助她改變的,觀察了一個月左右,有一天我找她談話,我問她,累嗎?她低著頭(這時候低著頭說話是心虛和不自信的表現,并不是怕領導。)說,還好。我說,工作的這段時間,你對自己滿意嗎?她抬頭看了我一眼(這是一種來自被看穿的驚訝和內心期待下一句的好奇),說,還行吧,做的不是很好。我沒接她的話,我問她,你覺得公司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嗎?她說,很好啊,沒有。我說,那你出問題了你自己知道嗎?她突然抬起頭用驚慌的眼神看著我說:葉總,我是不是做錯事了。
? ? ? 這次談話后的第二天,她說人不舒服,請假,我批準了,并跟她說好好休息。隔天她來了,主動找我,說有話想跟我說。她問我是不是覺得她不稱職,我說是。那葉總您怎么不開除我?我說因為你可以變成稱職的那一個。她又抬頭看了我,這次她好像鼓起勇氣一樣的說,葉總,您覺得我可以做的好嗎?我微笑著說,我覺得你可以。
? ? ? 然后她從桌子下面拿出了一份數頁手寫的密密麻麻的紙遞給我,說做了一份詳細的關于A案子的文案和設計方案,我沒看直接放在桌上,然后問她,小邱,工作給予你的除了薪水你覺得還有什么?葉總,我內心覺得它還能帶給我未來。當她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知道,我和她那天的談話她聽進去了。
? ? ? 在未來的三年里,小邱不僅給公司創造了佳績,更是給自己的未來奠定了強大的基礎。后來因嫁人去了HHY公司,走前她跟我說了這樣一段話我記憶猶新:葉總,感謝您在我最糟糕的時候愿意找我談心,當時我初出茅廬,總覺著認真不認真我都能拿到那份談好的薪水,我還年輕,路還長著呢,啥都不急,我就是這樣一門心思的在公司混了一個多月,其實我知道我自己的問題就是不在自己身上找問題,當我明白工作的真正含義后,我就一分鐘都不想浪費了,因為那一刻我明白了,工作的樣子就是未來自己活著的樣子。
? ? ? 企業是一個平臺,你是平臺上的一份子,平臺穩不穩是老板的事,你的戲精不精彩那是你的事,在平臺穩固如山的情況下,你要做的就是好好練功,好好唱戲,讓自己成為戲臺上不可或缺的角。時間本身是不會被浪費掉的,浪費的只是你自己。
? ? ? 職業生涯十幾載,和我一起共事的員工也不下幾百人了,無論是實習生,試用期還是正式員工,我都會告訴他們一個道理:工作,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中逐步成長,工作不再是為誰打工,而是爭分奪秒的為自己去做需要做的,現在對待工作的態度就是未來活著的樣子,如果你認為工作能給予你的僅僅是一份薪水,那你該為自己的這份態度感到無限悲哀。一定要把格局放大,記住,工作最好的樣子就是你和它恩恩愛愛,不離不棄,你給它最認真的樣子,它給你最飽滿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