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前言:
在大學四年的最後一學習,修到哲學概論讓自己重新對一些成見思考丶重新關(guān)照自我是一件很殊勝的事情,
然而老師在課堂上精彩的講述與自身與同學的修為,也讓我覺得哲學其實也可以這麼多樣化丶這麼有趣,這學期下來有許多精彩的辯證,其中包括是否支持廢死丶為什麼不能劈腿丶量子力學的課程等等,我發(fā)現(xiàn)有些老師的講述,與很多大眾媒體都不太一樣,這也讓我產(chǎn)生了些疑惑,究竟誰說是正確?誰說的是錯誤?
坦白說,這些疑惑困擾我好一陣子,可能我自身背景是讀工程原因,我的專業(yè)訓練就是一個0,1世界,非黑即白,很少有模糊的地帶,但真實的人生與現(xiàn)實中,是存在著模糊性的,就像是人的情感,不一定只有單純的喜歡與不喜歡的兩種選擇,
應該像是彩虹光譜班,兩種選擇中其實有很多模糊地帶與色帶,簡單來說,哲學的其中一個作用,也就是讓我開啟的不同的視角,并非在只用單一眼光去觀看世界。
甚至來說,我覺得哲學的有些觀點是正本溯源,就像是老師用獨孤九劍得劍氣幫我把身上的穴位打通,但真氣的流走還是得靠自己努力,因此,我自己在以下中整理自己心中的一些疑點,然後藉由自己的思考丶與對哲學的探索,記錄下我自己的思考軌跡,雖然不太成熟丶也可能不過嚴謹,但至少是從我出發(fā),是一個最真實的樣貌。
1.思考軌跡記錄
知識羅列的窘境:
坦白說,上了哲概課後,自己覺得腦中好像很多時候只是去塞了一個結(jié)論,一個媒體給我們的結(jié)論丶一個暢銷書給我們的結(jié)論,但其實往往我們都沒有思考的軌跡,只是先把他背起來,然後不斷努力丶讀書丶考試丶上班,當然,這邊并非抹煞我對於努力的重要性,但其實我們的腦袋已經(jīng)被教化成一個考試的機器,我這麼說并非只是找篇書來抄寫其中字句,而是出自於自身的生命體驗。
從小到大,我們從國小的注音字改錯丶到國中的文法選擇題丶到高中的多從選擇題,其實這段學習歷程,我們被教化只要拿高分就好,所以很多事我們可以不用想,只要先把答案先背起來再說,
我們心想,只要拿高分就可以上了好學校丶上了好學校之後工作就會有保障丶好的工作就會有豐腴的薪水,高薪就可能吸引到條件好的另一半,而吸引到條件好的另一半就能成為人生勝利組,人生就能無往不利,獲得幸福,當然,我還是要澄清并非就得偷懶不努力準備功課,但有時候我會在想這些既定軌道中丶既定的成功路上是否有不一樣的價值?
很幸運地,我在大二有機會到新加坡大學上一個月的暑期課程,而當中有一們印度的南亞歷史課,就像是一們辯論課,總要求我們討論用英國觀點丶印度民間觀點丶印度政府的觀點去討論英國在印度殖民時期的一些事件,當時我真的驚呆了,當我用臺灣那套學習:上課抄筆記丶假裝專心聽竟然無用武之地,而老師要求我們彼此互相辯論,當時的我真的慘不忍賭,我只能勉強提出一個論點,而對手印度人提出了5個論點,且言之有物丶言之有序,當時我真的驚呆了,心里納悶著為什麼自己的思考能力如此不足呢?
當時的我還未能理解這個問題,心里安慰是自己英文不夠好造成的,但是我自己想想,假使所有問題都換成中文,我也不見得能答得出來,後來我發(fā)現(xiàn)其實是思考的方式丶吸收知識的方式,
在臺灣我們總是習慣於“知識的羅列”,我們選擇題丶考試,并不太在乎我們?nèi)绾嗡伎?,而是關(guān)注你有沒有把分數(shù)拿到丶考高分,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講不出我們的想法,畢竟,要我們把一件事情論述清楚,其實就不是很容易了,經(jīng)過比對後發(fā)現(xiàn),其實往往把一件事想通丶想透所獲得的好處,遠大於把一堆想法塞到腦中還有的有效。
思考力的爭論:
上述提到我們從小到大,總是用知識羅列的方式來吸收,所以造成思考力的不足,但假使你問我要怎麼培養(yǎng)思考力?如果培養(yǎng)思考力就能夠成功丶就能夠賺大錢嗎?
面對這兩的問題我自己的想法是,
第一,思考力一蹴可幾,并非你看了某本思考力的書後,就大幅提升,也不是你聽了什麼講座丶修了一門課就馬上功力暴增,我認為思考的能力就像你的肌肉一樣,得持續(xù)不間斷地鍛煉自己的肌肉,而我目前能想到就是透由『書寫』的方式,因為我們腦中思考總是會跳,假使用文字把腦中的思考固化在白紙上,那麼就可以持續(xù)的追蹤自己的思維,接著時常對自己歸納總結(jié),這樣一來,我們對自身就會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而且也比較知道自己是否進步與否丶思考的依據(jù)是什麼?
上述這些,并非我胡謅,我從今年的2月1號,持續(xù)每天記錄自己的生活到今天,已經(jīng)140天,當中沒有一天間斷,因此,我仍會透由持續(xù)的紀錄與書寫來增進的自己的思考能力。
第二個問題,我覺得市面上很多成功學都很唬人,總是告訴我們做了哪些丶哪些事後,就能夠成功丶人生就能夠幸福美滿,但經(jīng)過一番思考後,我自己覺得成功最好不要當成目的,而是把成長當成目的,我的假設(shè)是如果你只一把成功當成唯一目的,那麼很多時候我們?nèi)菀讜ネ稒C丶抄短路,希望自己快快成功不落於人後,這些時候,我們很難安安靜靜的去做一些扎實的基本功夫,所以會一直追逐一些炫目丶熱鬧的東西,久而久之就會變得心浮氣躁,所以說,我認為把成長當成目標比較是正確的觀念,走好每一步路,把自己的偏見漸漸去改正,培養(yǎng)自己持續(xù)的思考力丶自省能力丶體貼他人能力丶觀察能力,而當這些東西累積夠了,碰到幾機緣後,我相信成功是一個自然的結(jié)果,而非是我們汲汲營營的目的。
成長時的盲點:
從知識羅列的困境開始,思考力的爭論,我發(fā)覺自己厘清了思考與成功與成長之間的關(guān)系,接著談?wù)劤砷L時的一些思考盲點,
坦白說,在一開始書寫時,自己是很焦慮的,擔心自己寫的不夠好丶擔心自己想不出來丶擔心自己無法把一個想法論述清楚丶擔心別人覺得我很奇怪,總是會有一堆的擔憂纏繞心頭,
這樣的糾結(jié)持續(xù)好一陣子,但我自己的心想假使不再出發(fā),那不是永遠都無法進步了,因此我先從簡單入手,從每天修課開始著手,描述哪些觀念我還吸收的不清楚丶哪些觀念讓我印象深刻,培養(yǎng)了一定節(jié)奏後,也能慢慢提升自己思考的肌肉,接著,我為沒有持續(xù)『反饋』是一個很大的困難,畢竟,我們都希望被鼓勵丶被稱贊,但是在哲學思考的路上,有很多事要親自去努力丶獨自奮斗的階段,所以適時給予自我鼓勵是相當中要的,因為我得習慣在沒有掌聲之下,仍持續(xù)我們的信念,在此同時,我們得持續(xù)的對自己的思考進行,復盤總結(jié),省思自己哪些地方能夠改進丶哪里能再更努力一些等等,總結(jié)來說,第一丶別讓擔心使自己在成長之路耽擱太久,第二丶適時給予自我的鼓勵,第三丶持續(xù)反省總結(jié),如此一來,在成長路上我們的思考將會變得更加敏銳丶更加有智慧。
2.實際案例:
從思考軌跡的紀錄中,提到了三個對於哲學思考的方法論與感悟後,我覺得要再加上自身的親身例子才更加有說服力,否則感覺自己在畫大餅罷了。
以下是我3/10當時上課做的哲學筆記。
今天在上哲學概論時,老師讓我們?nèi)ビ懻撘粋€題目,
“那就是如果能發(fā)展仿真的性愛機器人,你是否同意?或是反對,如果是/不是,請問原因為何?”
感悟一:一以貫之思考系統(tǒng)
過程中,討論得相當熱烈,有些人認為不道德,有些人認為可以紓解欲望,彼此之間幾乎都是用正例丶反例去相互攻擊,
辯駁,老師總會去給出很多正反例子,去讓我們再次審視自己的價值觀,主要目的,并非逞口舌之爭,而是希望去探討我們心中到底那條底線是什麼?
是否夠清晰丶是否能站得住腳,在整堂課討論下來,我開始認為其實命題的是否,其實都各有道理,重點是你陳述的點丶陳述的動機丶推論過程是否夠嚴謹,
簡單來說,我們因題目的不同,自己去建構(gòu)屬於此題目的“思考架構(gòu)”,姑且稱"f(x)”,因為當你建立了一個屬於你的思考系統(tǒng),你才會開始發(fā)展你的思路,
比如說,你的f(x)=5x+2,那麼把X各自帶入1,2,3,皆有f(1),f(2),f(3)的結(jié)果,但這些結(jié)果是根據(jù)你自己的f(x)函數(shù)推演,而非人云亦云丶不是某某人給你一個反例丶正例,
你就改變你的思路,這樣你的思路才能持續(xù)的有效維持,才不會一碰就垮。
感悟二:抽象思考
這點也是我最近才有感悟的,因為在我自身過去的生活中,思考答案總是用Yes/no來做判斷,或是用選擇題來做出,所以在做很多生活決斷時,總是用”例子“來思考,
舉例來說,已畢業(yè)xxx的學長,現(xiàn)在薪水4萬臺幣,可是某yy學長,在另一家卻是5萬臺幣,那麼我當然要去5萬塊的那家啊!
乍看之下,當然是選越多$越好,但是其實問題背後還有很多抽象的問題,像是工作時間?工作環(huán)境?選了之後的長遠性?選擇的動機?兩種抉擇分別犧牲的東西是?
其實,很多所謂的”抽象“問題,才是你最應該去專注的,因為抽象的遷移性高,所以你把持住對的抽象問題,然後以”自身“為準則,發(fā)展出自己的一套策略,漸漸地你才會走出最適合你的路,也比較能低風險的穩(wěn)健成長,因此培養(yǎng)抽象思維,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還重要呢!
感悟三:邏輯辯證
在課堂上討論時,同學在討論case時提到,既然“日本政府之前取締情色相關(guān)的游戲,那麼現(xiàn)在研發(fā)性愛機器人,去沒去取締,所以應該在合理的”,
在此老師反映一個邏輯的問題,政府禁止某B行為,動機是因為,B行為是嚴重違反道德的,但不代表假使政府沒取締C行為,C行為就是很光明的,
在此不能直接推演,這個觀念讓我恍然大悟,往往在生活的邏輯上,都會犯這個錯誤,因為我們總是習慣在例子被駁回時,就覺得反例是正確的,忽略了“反例”與“正確的條件”關(guān)系,就好像”光明行為”的條件是?C行為是否符合,假使meet的話,才算數(shù)!而非說,C沒被政府約束,所以就是好行為!
3.結(jié)論:
這些學期下來,我受到很多哲學的啟發(fā),雖然可能10年後,我可能不記得蘇菲世界的篇章,但我肯定記得老師在課堂上讓我對哲學的啟發(fā)與對知識有了重新的感動,從文中一開始的感悟丶困頓丶方法丶親身例子,我的生命增進了很多,題外話一談,這學期中我面臨家人的低潮問題,我想哲學的思考,是我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支撐,對我生命中有很大得助益,因此我想在此謝謝老師用心的投入,讓我對於哲學有了更深刻與豐富的體驗,而我也會在思考這條路上持續(xù)精進,謝謝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