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豐講了兩個要點:
第一,你的成本由別人決定。以長安街祖傳茶葉蛋鋪為例,產權是自己的不需要繳納房租,就沒有成本了?當然不是,經濟學中成本是什么?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如果店鋪出租出去而不是自己賣茶葉蛋價值是不是會更大?鋪租是誰決定的?不是我們家決定的,是社會上所有其他人共同決定的,是他們的看法決定了長安街上這個位置的鋪租值多少錢。如果有人愿意出4萬塊錢租這個鋪位,那么堅持賣茶葉蛋的成本就是4萬。跟這房子是誰的沒有關系,關系是你不知道價值4萬一個月的店鋪你卻在賣茶葉蛋。
第二,負面的感受不是成本。舉例說假設你家要在后院建一個游泳池,那么游泳池是什么?后院修了游泳池,這個地兒就不能搭帳篷了,所以那個放棄了的帳篷是你修游泳池的成本。總之,游泳池和帳篷互為成本,我們不應該把修游泳池的辛苦或者搭帳篷的辛苦,看作是修游泳池的成本,或者搭帳篷的成本。你搭建時的辛苦和忍受臟亂差的負面感受是不能算在成本里的。
由此得出成本這個概念就是由社會上的人決定的,而不是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定的。一個行業一個商圈的吃喝玩樂標價都不是他們商戶決定的,而是這個行業或商圈的一群人定的。同樣上一碗熱干面,火車站可以賣8塊錢一碗,其他地區卻只能賣4塊錢一碗是一樣的道理。市中心與三環外的房價也是一樣的道理,旅游景點與免費公園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成本不一樣,所以售價就會不一樣。而這個成本就是以這些商戶付出點最大代價得出的,而不是坐地起價。
就像之前我看過一個這樣的故事,沙漠里一個人渴的幾乎快要死去,這時你發現前面有個小村落,村落里有個人說他有水但是一千元一杯,那么這時你覺得他這杯水值不值得?答案我覺得是值得的,因為在沙漠里有可以飲用的水代價需要多大?是由沙漠里的這群人去發掘和定義的,而不是一個人決定的,是這個環境造就的。
成本不一樣,價格自然就不一樣。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的武昌火車站因為一碗面錢而殺人的事件,殺人者很明顯就是不知道成本是什么?如果他知道這是火車站,房租可能比其他地區要貴一些,老板的成本要比其他面館要高很多可能就不會引發這樣的悲劇。這里不討論對話與情緒問題,當然老板與殺人者的對話與情緒促使這樣的悲劇是導火索,但是如果殺人者理解成本的話或許就不會計較。這里只是舉例,并沒有把他們的感情放進來,因為事后警察調查殺人者可能有精神問題。
之前我也不能理解為什么有些地方的東西就是要貴一些,除了房租和材料成本以外貴出的部分我真搞不懂。直到我看到并打算寫一篇這樣的文章時才慢慢明白薛兆豐解釋經濟學中的成本是什么,成本就是由別人決定你需要付出的代價,這便是我所理解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