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到星期五了,你有沒有覺得好開心好幸福啊,反正我每個星期五的心情都很好。因為馬上就周六周末了,又可以睡懶覺,逛街看電影,或參加個線下活動啥的,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干的事情。想想就美滋滋的,感覺比周六周末本身都要幸福。
張愛玲說過,人總是在接近幸福的時候倍感幸福,在幸福進行時卻患得患失。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就感覺說的很秒,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過這樣的感受。
1、記得讀高三那年,面對做不完的卷子,看不完的書和考不完的試,每天起的比雞早睡的比狗晚,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枯燥無味。
那時周六要上課只有周末一天休息,每次等到休息日的時候心底那蠢蠢欲動的網癮就會犯,就會哀求母親大人讓自己去網吧放松兩個小時。那會除了打球和上網好像確實沒什么其他玩的東西,于是我每個周末都會在有限的時候去網吧放松一下。
當然兩個小時玩游戲哪能玩的爽啊~每次玩完都依依不舍的走出網吧。然后心里默默嘀咕道,媽的!等我考上大學了一定要玩他個痛快,因為沒爸媽管又有自己的電腦,還聽師兄師姐說過大學的自由時間很多。想想就爽~嗯,再熬幾個月,過完這痛苦的幾個月就解放了,幸福了。
可是等我進入大學真正如愿以償的時候發現自己并沒有像高中那時想象的那么開心,自己對游戲突然不感興趣了。發現大學有各種各樣的活動和表演,自己可以參加各種部門和社團,還可以隨意談戀愛,這些東西比游戲要好玩的多,于是對可以盡情玩游戲的那種喜悅感到了大學很快就消失了。
2、我的一個大學同學總是抱怨國內教育體制不好,抱怨環境不好,這不好那不好的。說一定要考國外研究生,接受國外的良好教育,學習之余好好享受異國風情 ,體驗他國文化。每次說到國外的事他總是滔滔不絕,臉上洋溢著期待和幸福的樣子,認為國外就是一萬個好。不過他成績確實不錯,終于大三那年如愿以償考到了國外一所不錯的高校。
有一次聊天,我問他在國外呆的是不是好舒服。然后他發了個心痛的表情,接著就是兩個小時的吐槽,吐槽國外的各種不好——忙著各種各樣的考試測試,復習到半夜;食物不合口味,經常吃不飽;文化原因,老是和別人溝通不到一塊;時不時還受到黑人的歧視。。。吐槽就像機關槍一樣 ?不斷向我掃射。我都不用怎么回,默默看著他發就行。
上學的時候總是盼望著放寒暑假,覺得放假在家可以吃好睡好玩好。可真正等到放假回家的時候,玩完幾天過后便會覺得消弭頹廢,異常無聊,那種幸福感很快就消失了,于是盼望著早點開學;
談戀愛的時候,在即將追到女神的那一段時期,我們總是很興奮激動。可追到手之后,發現所有的激情都會歸于平淡。
從小到大,似乎我們總會不斷的給自己設置目標或期望,然后心里不斷反饋信息——達到目標后一定會很開心幸福,但真正達到目標和期望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并沒有預想的那樣高興,還不如在達到目標前開心。
為什么自己期待的事情真正發生了卻沒有想象的那么快樂?為什么我們總是在接近幸福的時候倍感幸福?
一直以來我對這個問題比較迷惑,也知道這要從心理上來解釋,但鑒于自己才學疏淺,無法用比較專業又易懂的詞語來解釋清楚自己想說的話。于是今天我特地上網搜索了一下相關的心理學知識 , ? 發現我們的大腦有個獎賞機制,這個機制有AB兩個系統,A系統是促使人們相信會因為達到某個目標會快樂,B系統是真正能讓我們感受到快樂的系統。而這兩個系統又像一對冤家:A系統不斷告訴你,你達成某個目標或期望就會快樂,這時B系統站出來說,是否真的快樂我說了才算。而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受到強大的A系統驅使,相比之下B系統就會顯得弱小,受到委屈B系統因此就不會讓你真正感受到A系統說的那樣快樂幸福。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A系統好像欺騙了我們,但大腦的這種機制在進化上具有較大的意向。它保證了你在饑餓時更加積極的尋找食物從而不會餓死;讓你更加期待追求異性發生性行為從而不會讓人類滅絕;激發你的潛能,創造出更多的事物,推動人類文明社會的發展。
它是一個虛假承諾,但對人類整體卻很有用,進化本身并不關系你幸福、快樂與否,因此它獨立的建立了另一套欺騙機制。
說到這里拋出另一個問題——那什么是快樂(幸福)呢?
首先我們已經知道,快樂絕不是欲望,絕不是你的身體反饋的那種生理上的期待,絕不是你在玩游戲時瘋狂的快感,也不是你追求某種金錢收益的欣喜,更不是你以為如同古代權臣登上九五之尊權傾天下的野望。快樂就是快樂本身,它不會以某種要求和目的來脅迫你,那不是快樂,而是多巴胺。
快樂是一種附加品,如果這種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會受到減損。——維克多.弗蘭克爾
所以生活中那些能夠用物質標準化的東西,如豪車,洋房,金錢美女等等都不是快樂,那是多巴胺流經神經末梢的沖動和欲望。所以當我們在快要達到目標的時候,體內多巴胺快速增長讓我們感覺到很幸福,等達到目標之后這種多巴胺激素便會下降,再加上人性的貪婪,永不滿足現狀,因此達到目標后不會像即將達到時那樣幸福快樂。
上面解釋了我們為什么接近幸福的時候為什么倍感幸福,那么現在我想要聊的是我們要怎樣才能在達到目標之后繼續保持那種幸福感?
我們需要做個長久的計劃,腳踏實地的向你所希望的方面努力。為什么做長久的計劃不是欲望的車輪呢?因為做長期計劃所帶來的還有一種“踏實感”,它不是被多巴胺刺激而形成的短期的滿足欲望的回路。而是真正由自己選擇的道路,比如:“獲得諾貝爾獎”,可以看作欲望的追求,但是“在自己熱愛的專業領域執著探索”,這是長期的計劃;“娶一個美女”,這是一種欲望,但“經營一段感情(組建一個家庭)”這是長期目標;“要一輛跑車、一棟別墅、成為百萬富翁”這是一種欲望,但“用自己的努力在某個領域做一番事業”卻是長期目標。欲望直達彼岸,只想著快點達到目標;而長期的計劃卻往往意味著一種從心底里的自我認同和付出。一個區別欲望和長期計劃最好的地方是,是否愿意長久的自我犧牲.......迎娶一位美女與經營一段愛情,這是不同的概念。
快樂更像是一個享受的過程,一個狀態,而不只是目的。一步一個腳印朝著自己所熱愛的方向努力,一邊享受已走過的路,一邊展望前方。珍惜當前,對任何事物減低期望,這樣我們才會在接近幸福前后都會倍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