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本文是公關夫妻皮皮仲與婭婭文解讀情商實踐過程中,“高效溝通”練習的第15篇文章。
人在職場,每天都要清晰、有力地“說話”。然而,我們經常會陷入無效溝通的圈套——在沒用的場合、對沒用的受眾、用沒用的方式、做著沒用的溝通。
皮皮仲與婭婭文將結合工作中為500強高管及經理人做溝通咨詢的實際經歷,圍繞職場中最常見的溝通難題,幫助所有向上的職場人找到高效溝通的方法與參考案例。
本周的文章,繼續探討打開溝通“邏輯力”的四把鑰匙。在前兩次更新中,我和婭婭文分享了溝通中邏輯“條理清楚”與“維度全面”這兩個點。今天,我們來看看打開“邏輯力”的另一把鑰匙——“節奏感好”。
先偷偷告訴你,在沒有經過訓練前,幾乎很少人會意識到好的”邏輯“居然還要講究”節奏“。我們希望你讀完這篇文章,一定能比以前更能控制談話。
我和老板聊了兩個小時,并木有解決問題,累……
在我和婭婭文的溝通學習過程中,趟過無數的坑。有一些坑如果不是自己親身經歷過,再怎么看書、聽前輩分享,可能都不會碰到。
比如說,很多人的老板都比較沒耐心,反映在溝通中就是談話一般由他們來主導。但你碰到過老板極有耐心,你說啥,他們都態度很好地聽著嗎?
我就碰到過這樣的老板。一開始,我覺得這簡直太好了。無論是表達自己對專業的看法,還是去抱怨某個問題,老板“愿聞其詳”總是好事。然而,后來溝通得多了,我發現老板這樣的風格未必是件好事。
有一次,我們倆有一個棘手又敏感的問題要討論,那關乎到我那年的升職及兩到三年的中期職場規劃。
說棘手,是因為當時我的時間及團隊資源,沒辦法支持到我去做能滿足未來規劃的事。我的核心訴求,就是想讓老板要么多給我些資源,要么讓我暫時專注眼前的事上。
為了談得順利,我還準備好了要點,確保談的時候條理清楚、涵蓋的點也全面一些。
然而,我們在會議室里聊了將近2個小時。我從各種角度表達我的自己擔憂、難處,說得我口干舌燥,腦子缺氧,但老板就是沒太大反應。最后兩人只好客客氣氣地收場。
小心掉入“溝而不通”的陷阱
我自己其實一直有說話剎不住的毛病。我開始反思自己的問題到底出在哪了。
我發現,在那次無效溝通中,我做得不好的地方,既不是“沒有條理”,也不是“維度不全面”,而是有在與”節奏感“相關的兩點上:
從時間分配上來看,整個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我在說
從溝通方式上來看,因為“說服”不了老板,導致我一直努力單向地陳述,而不是通過請教式的提問,讓老板一起和我雙向地討論解決方案
作為高效溝通顧問,我和婭婭文自己的練習之一就是要觀察某一類溝通難題在現實職場中的樣本,并分析總結解決之道。比如,以我倆的觀察,以及總結來找我們咨詢溝通的朋友的案例來看,我們發現類似的”無效溝通“在現實職場中經常發生:
給領導做30分鐘匯報,一不小心把20分鐘花在了抱怨問題之上,卻只留了10分鐘時間來討論解決方案,展示自己的想法
給下屬布置一項任務,整個溝通過程中光聽領導在說,很少給下屬提問、討論的時間與機會
給客戶提建議或想法時,一不小心就掉在某一個話題中,開始單向的長篇大論
所有這些無效、低效溝通的背后,都反映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在呈現邏輯時,沒有用一個聽者接收起來舒服、順暢的節奏。如果聽者沒辦法很好地接收信息,并與我們交互起來,那么,再好的邏輯也白搭。
我有時候覺得,溝通時邏輯上的節奏感,就像在KTV唱歌時的換氣。會唱歌的人,知道怎么分配自己的氣息(類似溝通中總體的談話時間)、什么時候停頓換氣(類似于溝通中”說“與”問“的切換),所以,在高潮來時可以輕輕松松飚上去;而像我這樣不會唱歌的人,就容易扯著嗓子、一口氣憋著把自己唱得眼冒金星,高音來時突然斷氣。
高效的溝通,它一定是一個目的明確的、雙向的交流過程。掌握不好節奏感,很有可能導致整個”溝通“陷入到無效的”說話“中去,最終變成“溝而不通”。
想象一下,我們多少次說著說著,就違背了溝通的目的(比如,明明要商量對策,但大部分時間在抱怨問題),或打破雙向的交流(比如,明明是多聽對方的想法與建議,但大部分時間是自己一直在說)?
三個方法,讓對方聽得舒服,又能跟上你的邏輯
那么,在你做到了條理清楚、維度全面,該怎么避免“溝而不通”的陷阱呢?
提高溝通邏輯的節奏感是關鍵。
我和婭婭文總結了以下三步,供大家參考:
第一:學會根據自己的目的,分配自己的溝通時間。
這一步的核心是把大部分時間留給能貢獻到你溝通目的談話上去。下圖我們根據不同目的,建議了幾種時間分配模型:
第二:在溝通的過程中,多提問,用問題帶起思路。
在高效溝通中,自己的表達條理清晰只是基礎,更重要的是讓對方”主動“跟上的你的思路。提問就像是一個接力棒,它把說話的權力從“說者”交給“聽者”,從而可以確保對方也能參與到交流過程中來,變得更加主動。
分享幾個我們經常用的、可促進邏輯節奏感的提問句式:
我暫時在這里停一下,聽聽大家有沒有建議或反饋?
我想請教一下王總,按您的經驗,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問題背后會有哪些原因?
李經理,我了解現在的困難。我腦子里現在有幾個不太成型的想法,能不能我先說給您聽聽,咱們一起來討論?
我剛才講了三點想法,我想聽聽大家對我這三點想法的建議。
第三:結合手表與筆記,防止對話時節奏崩盤。
現實工作中,一個1小時的會,開了近50分鐘時,還沒進入計劃好的主題,很常見。分享一個小故事給大家:七八年前,我剛入行時,看到一位前輩總是在開會前會把談的要點列在筆記本(或白板)的右上角上。談完一點勾掉一點。她還有個習慣,就是對她主持的會議時間把控得特別嚴謹,什么時候談什么話題,她都管控得非常有條理。這個方法,我和婭婭文也在用,對提高節奏感非常有用。
其實,無論是哪個方法,背后最核心的一點,是把理解并應對對方的想法及反饋,當成是溝通中最重要的任務——這既是一種”術“層面的方法,也是”道“層面的理念。這些分享,希望對你有用。
有關作者:
皮皮仲與婭婭文是一對同行小夫妻。他倆不是專家,但很多人愿意付費向他們學習“如何說話”;他倆也不是作家,但他們的第一本職場溝通書《能說會干:開啟高情商的精進之路》正在京東熱賣;他倆初戀在一起十年多,但很愿意與每一位喜歡慢慢向上的人交朋友。微信公眾號:pipi-zhong。如想深度交流如何提高溝通,歡迎點擊在行平臺,搜仲佳偉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