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兒

明媚的年三十剛剛過,瀟瀟冷雨轉而就來了。就在剛才給孩子涮洗奶瓶的時候,我進出院子,走入又走出雨幕。經過石棉瓦做成的農家車棚,聽到雨打棚稀稀落落的聲音。這被放大的雨聲讓我想起余光中筆下的冷雨——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里,也似乎有把傘撐著……

想這時節,離驚蟄還早,立春還未到。雨季就到了。在偌大的淮北平原,一場不大不小的雨就會將直來直去的風生生降慢下來,讓所有路過的風和雨都可以更溫柔一些。人們可以不必躲在一座座殼子里躲避冷冽,動物也可以早些感受春潤。

連續幾年的年三十,我很早就睡下了,想要的年味兒卻沒感受到。

以前的年味兒要訴諸味覺和視覺和聽覺。要滿足味蕾,要看到極艷麗的顏色,要聽到不絕于耳的炮仗聲……忽然想起半年前,有次將一盒糖果帶回家,滿滿興奮地直問“過年了嗎?”,兩歲的孩子能覺得過年的標志是有很多糖果。這是一種節日能被具體化的幸福。如今的人們,很難說過年的標志該是什么。似乎什么答案都幾乎被推翻,最終能化為共識的可能是“陪伴”。

小時候的年味兒在臘月二十以后就形成了。人人都心照不宣,感受共同的喜氣。無論什么年紀的人,都喜歡圍在一起,不管在城市還是農村,城鎮還是礦區,各種年紀的人都會圍在一起,不是嗑瓜子、聊天,就是下棋、玩撲克,不然就是女子圍在一起織毛衣、話家常,要不就是小孩子們蹲著圍成圈兒……

家家戶戶的年大同小異,走家串戶的人們,都說著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

年前,要祭灶。灶君之神位,年年要供奉。小時候的祭灶還是很重視,父親帶著家人,會虔誠地向灶神匯報當年的情形。父親正告我,一家之主是灶神。我們因此能吃飽穿暖,不必忍饑挨餓。

后來要忙于春聯的事情。爺爺是有文化的人。我就抱著紅紙伴在爺爺旁,看他縱筆揮毫。貼春聯的講究很多,寫春聯更多。大門的春聯要大氣美觀。要么直接贊美,要么寫景抒情。贊美山河也行,五谷也好,黨的領導也很主流。

然后就買肉蒸饃炸面食。幾戶人家往往會湊在一起買上一頭豬切分,或者一起買牛肉,豬肉,羊肉。無論蒸饃還是炸面食,也需要幾家幾戶共同協作。關于蒸饃,最好用上農村的土灶,這樣蒸出的饅頭會有焦黃的疙瘩,孩子們最喜歡吃那一塊。至于炸丸子,面葉子等東西,往往是大人炸著,小孩子在旁玩著吃著,這東西得趁熱吃。

快到除夕時,人們是要去洗澡。洗去一年下來的塵垢。我們常戲說,年前不洗澡,整年沒洗澡。所以,年前人人見面的打招呼往往不是“吃了嗎”,而是“洗了嗎”。

平常日子,無論農忙還是農閑,一般農村人家是不會吃太早的中午飯。而在我們家這里,每逢年三十,家家是要爭搶著吃中午飯的。早晨起來,天不亮。放炮貼春聯。貼春聯需要從外向內貼,意味著聚財。大門的春聯很要緊,是臉面,右手為仄,左手為平,內容彰顯這家庭的格調或追求。小時候家里每年的“身體健康”聯都安排我來貼。父親告訴我,身體健康最重要,貼的時候要虔誠不要想其他的東西,然后就是考慮床主人的睡覺方向,千萬別貼錯了。早晨九點多鐘各家各戶的廚房就乒乒乓乓起來,不到十點各家各戶的炮聲起來,父親笑著說,某某家今年搶了個先。這讓我想起年年初一的廟里頭上頭香,都是有爭好彩頭的用意。

在我小時候,年三十的下午的娛樂活動也不過是各找各的熱鬧。但因為中午都多少喝了點酒,下午的人們更加喜氣洋洋,大人逢小孩會多少發個壓歲錢圖個吉利。小人們都會拿著錢沖向煙酒小便利店去買小炮。

當晚的人們是基本不約。都圍著電視機旁看春晚。20年前的人們見識不多,笑點很低,幸福感也容易實現。網絡不發達,即使內心要吐槽,也不過小范圍扯一扯,顯得有想法有能耐。一個春晚的人物,可能會被人們念叨一年甚至更長時間,比如燃燒了很多年的費翔,還有中國人都知道的張明敏,以及相約九八的那英、王菲……晚上吃剩下的瓜子殼糖果皮等東西,如果頭天晚上不整理好,第二天是沒有機會扔了的。年初一的孩子們是要和雞比早的。往往天不亮就會起來。這一方面原因是拜年得壓歲錢的期待,另一個原因可能就是媽媽說的如果被別人叫醒,恐怕會癩上一年。帶著這種恐懼,即使昨晚鬧得很晚,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很自覺起來,也不敢隨意扔東西,更別說是對外潑水了。年初一去磕頭。對著爺爺奶奶,孩子們不吝于磕頭,一方面覺得親近,一方面還有壓歲錢“補償”面子損失。

關于春節,小時候什么都不懂。老一輩人說什么,孩子們就聽什么,分外虔誠。記得高中時,一次年三十晚上八點鐘被朋友喊出去逛了逛,心中便充滿負罪感。如今感慨,即使是年三十,很多人依然奔波在路上,有的甚至還在他鄉,他們心懷一片鄉心,念著家鄉的人。

是的,沒有什么不能改變。但改變后,換來的如果不是內心的安寧,改變的意義呢。今晚初一,想著明天還有明天的走親戚,去奶奶家坐一會。和奶奶聊著遠遠近近的事兒,聽著奶奶的講述和評價,我干癟的家鄉印象才被豐滿起來,這才覺得今年過了個年——找到了家鄉。

老人需要孩子的陪伴,孩子當然也需要老人。老人要講故事,下一代要聽故事。故事需要口耳相傳,故事需要細細品味。年味,就是陪伴,傾訴和聆聽。用心地陪伴,傾訴和聆聽。

余光中缺了鄉心,說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于我,須靜靜聽窗外的春雨,細細品窗里窗外的年味和家鄉味。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我是后80后生人,出生并成長于廣闊無垠的農村,小時候最最高興的事情就是過年,那時候的年味兒就像是深巷里的老酒,打進...
    風止了閱讀 481評論 4 2
  • 春節前的北京比往常安靜了許多,人們匆匆的腳步關不住一顆顆歸心似箭的心,一年一度的“空城計”開始上演。 相比北京的安...
    麻辣貓糧閱讀 753評論 4 4
  • 小時候總是盼望過年,那高掛的燈籠、大紅色的對聯、彩色的五福、威武的門神會讓安靜了一整年的村社顯得喜氣洋洋。身上的新...
    寒號鳥復活了閱讀 152評論 0 3
  • 當我還是一個固執懵懂的孩子時,很幸運我遇到了你,直至現在,世事變遷,在我的生活依舊有你。 十七歲,不知道算不算早戀...
    舒小寶2baby閱讀 322評論 0 0
  • 最害怕在靜夜里聽到她的聲音,如同不敢在孤獨落寞時看天上的月亮,害怕白月光填滿的小屋,在我和月光獨處的屋子里,原本藏...
    心遐閱讀 262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