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前的北京比往常安靜了許多,人們匆匆的腳步關不住一顆顆歸心似箭的心,一年一度的“空城計”開始上演。
相比北京的安靜,我的家鄉(xiāng)四川卻到了一年最熱鬧的時候。離家打拼的游子們都回到故鄉(xiāng),用各種年俗過出了家鄉(xiāng)特有的年味兒。
做臘肉
其實至今仍有很多人跟我說以為四川著名的臘肉是“辣肉”,因為四川人愛吃辣。其實臘肉顧名思義就是臘月做的肉,是四川老百姓迎接新春前要備的第一件年貨。
以前在四川農村往往家家戶戶都會養(yǎng)豬,通常會挑一頭最好的豬一直養(yǎng)到臘月,叫“年豬”。進入臘月后,家家戶戶就開始張羅著殺年豬,把分割好的肉抹上鹽、花椒等調料然后掛起來自然風干,慢慢地肉會變硬、入味,就成了“臘肉”了。也有的人家喜歡再多一道程序,把柏樹的枝丫點燃,用其煙霧來把臘肉熏一遍,再掛起來風干,口感更加獨特。臘肉中人們最愛吃的莫過于香腸了,而香腸就是把豬的小腸洗凈后當作腸衣,把豬肉、豬心、豬肺等切成小塊,拌上調料,塞入腸衣,掛起來風干后就是香腸。
雖然現在人們越來越多地生活在了都市,殺年豬的家庭越來越少了,但都市里的四川人也通常保留著做臘肉香腸的習慣。因此年前如果到了四川,通常會看到家家戶戶陽臺上都掛起了“肉簾子”,年味兒就來了。
團年
四川人民的年味兒是被各種吃烘托出來的,俗稱“團年”,也就是親朋好友一起聚餐、喝茶、搓麻將,天天聚、頓頓吃,打過年前開始就熱火朝天張羅開了。
年前臘月二十幾基本就進入了家人聚、同學聚、同事聚、朋友聚…的團年階段,開始走親訪友、各種party。四川不僅飯館多,茶館、麻將館也非常多,以前人們聚在家里吃,弄上好菜招待來客親朋。現在生活方便了,人們白天就上館子吃,吃完喝茶、搓麻將,搓完繼續(xù)吃,晚上KTV,唱歌、跳舞…那叫一個聊不夠,那叫一個吃不完的團年飯。這骨子熱鬧勁兒一直影響著四川人。
打掃房屋、寫對聯、貼門神、掛燈籠
進入臘月,各家各戶就開始為過年各種忙活了。首先是打掃屋子,需要將家里每間房屋除塵、去灰,做清潔。然后家里的床上用品、窗簾、地毯等也要徹底清洗干凈。
每家的門上一定會貼對聯(春聯)、貼門神。以前人們會找書法好的人親自編對子、寫春聯,每家都有屬于自家特色的手寫春聯貼出來。但現在人們通常就是買現成的春聯來貼了。我們家我爸至今保留著自己編對子、親自書寫春聯的習慣,春聯寫好后,他會用面粉攪上一鍋漿糊,然后在每間屋門旁邊貼好。
我們家鄉(xiāng)的人在門上貼福字的少貼門神的多。主要是正門,如果是對開門,就會左右各貼一張,文武雙神守護家門。
過年時每家門口或陽臺還都會掛上紅彤彤的燈籠。燈籠是在大年三十前就要掛好,一直掛到正月十五過完年才會取下來。過年那些天每當夜幕降臨燈籠都會亮起,烘托出濃濃的年味兒。
大年三十除夕一大早,每家都要去當地財神廟排隊宰殺一只大公雞,把公雞的鮮血灑在廟前的敬香臺,寓意來年紅火興旺、財源廣進,而且雞血越多寓意越好。
除夕那天上午要去墓地上墳祭祖。祭祖除了要帶上除夕做團圓飯時切的第一刀豬肉,稱“刀頭”,還要在墳前響一掛鞭炮。
晚飯后要在鍋里點一盞菜油燈,然后用帶孔的蒸屜或洗菜的漏盆蓋上,這樣燈光會像星星一樣灑在房屋里,這叫“照鍋燈”。
除夕晚上坐椅子、沙發(fā)時,椅子沙發(fā)不能靠墻,必須與墻拉出一道縫隙來,據說是某神婆婆會在除夕摸著墻根走。
大年初一不能睡懶覺,白天也不要多睡覺,如果初一睡多了會影響整年的運程。
不吃餃子的團圓飯
我們家鄉(xiāng)的除夕團圓飯通常會是在年三十的中午吃,上午祭祖完畢回家就開始吃團圓飯。
眾所周知,北方過年是要吃餃子,但南方大多數地方過年是不吃餃子的,我的家鄉(xiāng)也是如此。團圓飯桌上必不可少的菜有:敬財神殺掉的公雞燉的雞湯;臘肉;魚。其中那只雞的雞頭要夾給家里最德高望重的那位長輩吃掉。
大年初一早上會吃荷包蛋面條,寓意福壽延年。
放鞭炮
過年放鞭炮幾乎是全中國各地都有的年俗。在我家鄉(xiāng)通常有兩個時間點是必須要在家門口放鞭炮的:年三十晚上零點要放大紅禮炮,大年初一早上天亮時也要放鞭炮寓意接財神。有些家庭大年初七(稱人過年)之前每頓飯開飯前也都會放鞭炮。過年期間每天晚上大人孩子們都喜歡燃放煙花,好不熱鬧。而放鞭炮也是有一些講究的,比如燃放鞭炮的紙屑初一這天不能清掃,否則會掃走財運。
春節(jié)從初一開始就要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了。特別是對于嫁出去的女兒們來說春節(jié)是團圓的時刻,因為一定會回娘家。有些人家是初一回,有些人家是初二回,總之嫁出去的閨女春節(jié)是一定要回娘家團聚的。除此之外,在外學習、工作的異鄉(xiāng)人,也會在春節(jié)趕回來團聚、拜年。
新春燈會、廟會
四川的佛教文化歷史悠久,因此各地都會有很多寺廟,而且香火旺盛。有很多人都會從年三十開始就要去寺廟上香祈福,尤其數大年初一香火最盛,因為這一天意味著去上頭香,所以很多人都習慣搶在新春第一天去寺廟上頭香為來年的生活祈禱求福。
另外寺廟通常會有廟會,即會有各種商品、飲食展賣,以及文化活動或演出。人們去上香的同時還能品嘗到當地小吃,買到小商品,甚至還可以聽上川劇,非常熱鬧。
新春燈會通常會從正月開始一直到元宵節(jié)。通常是在公園布置各種燈景,夜幕降臨后各種造型的大型燈就會向游客開放,供以參觀,熱鬧非凡。
耍獅子、舞龍燈,跳采蓮船
耍獅子即舞獅,舞龍燈即舞龍。通常當地會在春節(jié)期間組建各種舞獅、舞龍的團隊,他們會走街串巷進行商業(yè)表演。尤其在農村,有獨門獨戶小院的,這些隊伍就會到每家每戶家里表演舞獅、舞龍。跳采蓮船也是如此,只是采蓮船是另外一種表演形式,表演者會站在一個像船一樣的道具里,隨著音樂翩翩起舞。
這些表演隊伍通常由領隊、演員、樂器演奏人員組成。領隊負責走在最前面進行聯絡或收取費用。演員中通常會有個戴著面具、拿著拂塵的人,稱“笑和尚”,會給所到家庭的人員身上用拂塵掃一掃,寓意掃去這一年的病痛煩惱。
他們表演完畢后通常會給所表演的家庭說吉祥拜年話,然后收取一些費用,這種表演隊伍對表演收費不做規(guī)定,接受表演的家庭完全依隨自己的意愿付費。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年俗各有不同,但年味兒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春節(jié)對于中國人來說應該算得上是儀式感最強的節(jié)日了,有儀式感挺好的,無論走向了哪里的人,通過一個不顧一切都想要回到出發(fā)地方的日子,找回最初的記憶,感念血脈親情,享受團聚,再重新出發(fā),這就是春節(jié)給我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