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確識別憤怒
在心理學中有個著名的挫折-攻擊理論。
挫折是人們達不到自己的目標時所產生的狀態。如果挫折引起憤怒,對攻擊線索產生認知偏差,就會產生攻擊行為。
就比如說某高考女生,成績不是很理想,卻把原因都賴在父母身上,媽媽給她送飯時因為飯菜不合口把媽媽打倒在地。
這個例子可以讓我們判斷:
挫折:高考女生---達不到理想成績
錯誤認知:認為爸媽不好才導致成績差
情緒累積:挫折情緒壓抑沒有表達,一直累積超過可承受的范圍。
憤怒累積轉化為攻擊行為:打了辛苦來送飯的媽媽。
如果這個參加高考的女孩就是我們,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樣的憤怒情緒呢?
1.首先要識別這個情緒是來源于外部還是內部。
是因為自己考不好遷怒于媽媽還是真的因為飯菜難吃。按新聞來看媽媽應該是每天都會給女孩送飯的,此前沒有出現過說難吃的情況。一般家庭因為孩子高考都會變著花樣給孩子做好吃的,質量應該還是比較有保障的。
識別這個情緒之后,我是因為考不好生氣而不是因為飯菜難吃生氣。
2.分析真正憤怒的原因
是因為父母還是因為自己沒有好好復習?
如果是因為自己,那么認為父母原因沒考好就是一個錯誤認知,我們需要把認知調整過來,理性思考找出真正憤怒的原因。
二、合理表達憤怒
我給我家娃買了一本叫做《我生氣了》的繪本。
里面的小朋友經常一弄不好玩具就亂扔玩具,弟弟一玩他的玩具就打弟弟,媽媽經常讓他坐反省椅。后來媽媽教他,每當你覺得生氣了就要說出來,讓大家幫忙解決,而不是扔玩具或者打弟弟。他很快就學會了怎么說“我生氣了”并得到了5個笑臉。
中國人的文化傳統總是比較內斂,讓我們不知道如何去表達情緒。國外的繪本從2歲開始就會教我很傷心所以我哭了,我很快樂所以我笑了的內容,憤怒也是一樣,能表達的憤怒可以減少挫折帶來的消極情緒不再壓抑,也能讓別人幫忙想出解決方法。
我和女兒一起學習如何說“我生氣了”這句話。每說一次憤而不是打人就可以得到一個笑臉,集齊五個就可以吃雪糕。現在我們一直都做得很好,也因為夏天吃太多雪糕肚子疼。
三、理性化解憤怒
我在給人做心理咨詢的時候,有許多人因為童年事件對父母有強烈的怨恨。有些會對父母相關的任何事物產生憤怒情緒,他們會稱父母為老不死的,男禍害或者是女禍害,這在豆瓣上父母皆禍害(ANTI-Parent)組織里非常常見。
就像世界上有好人壞人一樣,總是有好的父母和壞的父母。那種“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只是自欺欺人像在說世界上沒有壞人一樣,看看樊勝美的父母就知道了。
如何解決這個長期以來的壓抑情緒?讓我們不再被過去束縛,更好的過自己的生活。
我們需要做的是和自己和解。
和自己和解并不是要我們原諒父母,而是原諒自己。
我們潛意識的認知總是認為父母是愛我的,他們對我不好是因為我不夠乖,做的不夠好。
改變這個認知偏差是要明白,確實父母有可能是不愛我們的,或者他們愛自己多過愛我們。即使我們做的再好,他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就像樊勝美的父母,他們愛樊勝美嗎?他們有為她考慮過一絲一毫?在他們眼里樊勝美只是個賺錢的工具。
要打破潛意識里對父母的美好幻想等于摧毀了自己整個世界觀,對于有著像鴨子一樣跟隨印記的童年的我們來說,這個打擊是毀滅性的。
只有認清了這一點我們才能和自己和解,才能明白這一切都不是我們的錯,我們只是沒有選擇。
放下了,才是真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