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黃帝內經》
天地萬物由一氣所化。中國古人認為,氣是宇宙和生命的本源,人與天地萬物都由氣所化生。天與人之間之所以存在著相應的關系,源于天人一氣。
氣是溝通天人萬物的中介。氣是人與萬物生死存亡的根據,是生命的本質。在氣論自然觀的宇宙圖景中,整個宇宙是一個大生命體,是由氣所推動的大化流行過程。就人來說,生命取決于氣,寶氣、養氣、調氣是養生和治病的根本要求。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早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譯文】春季三個月,是萬物復蘇的季節。大自然生機勃發,草木欣欣向榮。適應這種環境,應當早臥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開束發,舒緩身體,以使神志隨著生發之氣而舒暢。神志活動要順應春生之氣,而不要違逆它。
這就與春生之氣相適應,是養生的方法。違背了這個方法,會傷肝,到了夏天就要發生寒變。這是因為春天生養的基礎差,供給夏天成長的條件也就差了。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
【譯文】夏季三個月,是草木繁茂秀美的季節。天地陰陽之氣上下交通,各種草木開花結果。適應這種環境,應晚睡早起,不要厭惡白天太長。心中沒有郁怒,使容色秀美。并使腠理宣通,如有為所愛之物吸引一樣,使陽氣疏泄于外。
這就是與夏長之氣相應,是養長的方法。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會損傷心氣,到了秋天就會患瘧疾。這是因為夏天長養的基礎差,供給秋天收斂的能力也就差了。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譯文】秋季三個月,是草木自然成熟的季節。天氣勁急,地氣清明。適應這種環境,應當早睡早起,和雞同時活動。保持意志安定,從而舒緩秋天勁急之氣對身體的影響。精神內守,不急不躁,使秋天肅殺之氣得以平和。不使意志外馳,使肺氣清和均勻。
這就是與秋收之氣相應,是養收的方法。如果違背了這個方法,會損傷肺氣,到了冬天就要生飧泄病。這是因為秋天收斂的基礎差,供給冬天潛藏之氣的能力也就差了。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譯文】冬季三個月,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寒冷的天氣,使河水結冰,大地凍裂。這時不能擾動陽氣。適應這種環境,應該早睡晚起,一定等到太陽出來時再起床。使意志如伏似藏,好像心里很充實。好像已經得到滿足,還要避開寒涼,保持溫暖。不要讓皮膚開張出汗,而頻繁耗傷陽氣。
這就是與冬藏之氣相應,是養藏的方法。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會損傷腎氣,到了春天,就要得痿厥病。這是因為冬天閉藏的基礎差,供給春季生養的能力也就差了。
天氣,清凈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云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圣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譯文】天氣是清凈光明的,天氣潛藏著清凈光明的生生之德,永遠無盡,所以萬物能長久生存而不會消亡。如果天德不藏,顯露他的光明,日月就沒有了光輝,如同外邪乘虛侵入孔竅,釀成災害一樣。
流暢的陽氣就會閉塞不通,沉濁的地氣反而遮蔽光明。云霧彌漫不晴,那么,地氣不得上應天氣,甘露也就不能下降了。
天地之氣不能交流,萬物的生命不得成長,這樣名果珍木多亡,草木就會枯槁而不會茂盛了。邪氣潛藏而不得散發,風雨失節,不露不降,草木枯槁不榮。邪風時時侵襲,暴雨不斷襲擊,春、夏、秋、冬不能保持相互間的平衡,與正常的規律相違背,這樣的話,萬物在生長的中途便都夭折了。
只有圣人能夠順應自然變化,注意養生,所以身體沒有重病。如果萬物都不失保養之道,那么它的生命之氣是不會衰竭的。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少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太陰不藏,腎氣獨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譯文】如果違背了春天之氣,那么少陽之氣就不能生發,會使肝氣內郁而發生病變。如果違背了夏天之氣,那么太陽之氣就不能生長,會使心氣內虛。如果違背了秋天之氣,那么少陰之氣就不能收斂,會使肺熱葉焦而脹滿。如果違背了冬天之氣,那么太陰之氣不能潛藏,會使腎氣衰弱。
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長收藏的根本。所以圣人順應這個規律,在春夏保養心肝,在秋冬保養肺腎,以適應養生的根本原則。假如違背了這一根本原則,便會摧殘本元,損壞身體。
所以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長收藏的由來,死生的本源。違背它,就要發生災害;順從它,就不會得重病。這樣才可以說掌握了養生規律。不過這個養生規律,只有圣人能夠奉行,愚昧的人卻會違背。
如果順從陰陽變化的規律,就會生存;違背陰陽變化的規律,就會死亡;順從這個規律就會安定,違背了,就要發生禍亂。如果不順從陰陽四時的變化而違逆,就會生病,病名叫關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
【譯文】所以圣人不治已發生的病,而倡導未病先防;不治理已形成的動亂,而注重在未亂之前的疏導。假如疾病形成以后再去治療,動亂形成以后再去治理,這就好像口渴才去挖井,發生戰斗才去鑄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嗎?
-THE END-
L小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