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在想,假如有一天去聽張學友的演唱會,肯定會哭吧。就像《她來聽我的演唱會》中所唱:“我唱得她心醉我唱得她心碎,她努力不讓自己看來很累,歲月在聽我們唱無怨無悔,在掌聲里唱到自己流淚。”
音樂就是有種能力,讓你記起一些你早已以為并不在意的事情。
在我還用mp3聽歌,并不懂音樂帶給生活真實的意義,甚至不知道音樂歌單里還有粵語歌這個分類的時候,我就對張學友的歌聲著迷。
記得第一首單曲循環一晚上的歌是他與湯寶如對唱的《相思風雨中》。稚嫩的年紀卻偏偏喜歡這種滄桑滿懷的歌曲,仿佛經歷了愛情的生離死別,人生瞬間跨越幾十年,對即將離去的愛人深情的說一句:“但愿他日相逢,愿漫漫路上珍重”。其實心中早已擇定主人公,期望著日后重演經典情節,結伴風雨中。
少女情懷總是詩。當你心里裝著一個人的話,他便會變成你凝望的一條魚,變成小說里深情而又桀驁的主人公,變成電影里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
當然夢里大多都是完美結局,而現實生活中的大團圓則寥寥。被拒后的一切都顯的矯情造作,我刻意不去聽那些看似深情的歌曲,《一千個傷心的理由》被我拉入黑名單。
轉而我迷上了《如果這都不算愛》,迷上了張學友充滿誘惑力的低音帶,然后在KTV里唱到斷氣,被朋友們嘲笑。
有的人說,看一個人的歌單就能夠了解這個人。電影《begin again》中主人公們以分享自己歌單里的歌曲互相交心。我一直想,當一個人給你分享一首歌時,他其實是向你分享了一份心情,也有可能是一個故事。
聽同一首歌的人太多,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喜歡這首歌的理由。
當我發現我已經沉迷于粵語歌無法自拔時,我開始想別人聽粵語歌時在想什么,幸好我身邊有此類”志同道合”的人。
他是我的高中同學,粵語歌唱的特別好,尤其模仿張學友的聲音。然而我發現,他喜歡的歌我都沒聽過,我喜歡的他也很少聽。他在KTV里唱《情書》、《我等的花兒也謝了》、《每天愛你多一些》,而我卻只能壓低嗓音哼著《情已逝》、《思憶季節》、《夕陽醉了》,然后在對比之下我便放棄與他搶話筒了。
和傳統結局不一樣的是他并沒有成為我的男朋友,而我的男朋友是他兄弟,并且一句粵語歌也不會唱。
盡管如此,我們分手之后,我還是單曲循環《舊情綿綿》幾百遍,很多晚上都是枕著這首歌入眠。期望著“遙遙長路尋背影,暖暖愛去如流星,盼望原諒我,不要問究竟,但愿現在在你的心中,亦有著共鳴。”
奇怪的是后來我也開始聽之前我并不喜歡的那些歌,我突然覺得張學友沒有什么歌是不好聽的,就連爛大街的《吻別》聽來都別有一番味道。
我猜想可能是我空白期太長,沒有了感情生活連情歌聽起來都仿佛少了點什么。然而沒有男朋友可以,但沒有音樂是萬萬不能的。我依舊聽著張學友的歌,為歌中的愛情故事感嘆悲鳴。
遙遠的她 不可以再歸家
我在夢里卻始終只有她
遙遠的她 可知我心中的說話
熱情并沒變 那管它滄桑變化
遙遠的她 不可以再歸家
我在夢里卻始終只有她
遙遠的她 可知我心中的說話
熱情并沒變 那管它滄桑變化
前幾天偶爾看到一段張學友在近年演唱會上演唱經典曲目的剪輯,看著張學友幾十年不變的享受演繹以及臺下眾人大合唱,瞬間淚目。
也許,哪天我有幸去聽他的演唱會,一定會哭吧。
傷心的時候不要聽情歌。有故事的人莫聽張學友。
情已逝
你當初傷我心
令我悲凄
不得不放棄
柔情何時已消逝
沒法可重計
情已逝
你當初一帶走
便再不歸
雖今天再遇你
濃情仍然似水逝
從前莫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