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性原理
科學管理的三大邏輯就是:計劃建立在對數據的客觀測量之上,控制建立在制度、流程基礎上,組織建立在科層架構和人員分工基礎上。
1927年,量子力學的開創者海森堡在他的一篇論文中表述,測量這個動作不可避免地攪擾了被測量粒子的運動狀態,他發現,對粒子的位置測量得越準確,它的速度就越不確定;反之亦然。由此,他提出了不確定性原理,又叫做測不準原理,這個原理是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它也動搖了牛頓可客觀測量的基礎。
所以在牛頓經典物理里,根本特征是可度量、可預測、確定性,但在量子學里,卻是不可度量、不可預測、不確定性。
不可知論 —— 不確定時代唯一確定的思維方式。
邏輯思維CEO脫不花說:今天占主流地位的傳統管理理論,都是基于高度確定性的控制假設。未來是不確定性的,我們必須學習用不確定性的方式來解決不確定性的問題。所有試圖用確定的方法去解決不確定問題的嘗試都注定是失敗的。悲觀一點來說,傳統管理理論的末日危機到了。用一句話講,我們被泰勒綁架了。
新世界觀對創業方法的啟示
“從計劃到認知” 是不可知論世界觀指導下唯一可行的方法論。
所以當面對新生事物的時候,首先不是寫自己的實施計劃,而是學習計劃,抱著一個學習的計劃去面對新生事物,去獲得認知。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創造了新的事物,認知是我們唯一可以依靠的東西而不是事物,因為你的觀察會改變它。
惠特利在《領導力與新科學》中說:“行動應該先于計劃,因為只有在采取行動之后,我們才能創造出環境。” 因為你一觀察,對象就變了,所以你必須先行動才知道對象是什么樣的。
馬化騰談 “速度” 時講道:“我們經常看到這種現象,有些人一上來就把攤子鋪得很大、恨不得面面俱到地布好局,有些人習慣于追求完美,總要把產品反復打磨到自認為盡善盡美才推出。” 這些做法在實踐當中經常有不太好的結果,因為市場從來不是一個耐心的等待者。
今天做事情千萬不要怕小,千萬不要求大,在一個小的地方驗證成功了,然后再推廣出去,這是精益創業式的方式。由于不可知,你要先行動起來,然后反思,去獲得認知,再指導你的行動,以認知為中心,手段是行動,這叫基于認知的方法論。
我們今天需要的不是分析和預測能力,而是要懂得如何洞悉那些正在發生的事情,從已經發生的事情當中悟出道理,成為學得最好、最快的學生。不要做執行計劃,而是要做學習計劃,這就是積極的不可知論。
目前我人生最大的信條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極致,下一步的美化自然會呈現。
【教授演講視頻:建議先看書后視頻,視頻里細節更豐富】
看視頻需猛戳這里 -->?不確定性原理?,?好奇害死貓?,?MVP(最小化可行產品)?,?創業方法論的演變?,?雙縫實驗(下)
【擴展閱讀視頻:MVP最佳詮釋,引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看帖子請猛擊這里 -->?MVP應該從Cupcake開始?,?除了“最小化”之外,更要關注“可行”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