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22歲,處在人生的轉折點。我先前不愛看書,也不常寫作。但近來前所未有的迷茫,怕自己留不住過去又抓不住未來,因此想嘗試著讀點書寫點東西。這篇想哪寫哪的鬼文章,就作為開篇的前提。
我是一名理科生,數理的理,科學的科。和數理科學打交道十余年,我自認是符合刻板印象的死理性派,我那兩不愛也由來于此。我兒時勉強自己讀看不懂的書,假充聰慧;后來認為小說含金量太低,屬娛樂而非學習,閱讀就更偏向學術。我不重視文學性,專注于書中傳達的知識、觀點或新奇的想象,而且看重這些信息傳入我大腦的效率,因此閱讀于我而言,更是任務而非享受。這直接導致我大學四年,時而忙碌時而懶惰,讀過的書屈指可數。畢業后我開始反思,未來的日子眼看著會比本科更忙,一輩子若過成個現代文盲,實在懊惱;因此想放下先前的偏執,享受閱讀并養成習慣。
我喜歡腦洞大開的小說,比如恰克的邪典故事,各種科幻;而小說之外,我有更多壞毛病。我反感某些社科書籍闡述觀點時,行文缺乏邏輯和依據,語言卻強硬不容質疑。在我眼里,只有數學家可以正當地頻繁使用肯定語氣;除此,自然科學可以在某些前提下作為statement,并始終接受實驗的考證;而社會科學,大都是opinion。區別在于,數學是基于某個人為規定的公理下自圓其說的邏輯體系,因此在同一公理假設的范圍內具有絕對正確性;自然科學如物理,則是在實驗基礎上建立的理論模型,它的模型通常是精確的,可被實驗證偽的,因此在被證偽之前,可簡便記為“正確”;而社會科學之所以流派眾多,是因為它是發展尚不完善的模糊科學,論述又受到語言的制約(而非精確的公式),因此難以被證偽,也因此反而缺失了正確性。我很難容忍用statement的語式,去表達一個opinion;而看到有讀者把作者的觀點當作真理去擁護時,就更加抗拒。
然而,在嘗試過用這種較真的心態去闡述觀點后,我發現了問題:大多數、也許、在這種假設下,這些緩和語氣的詞遍布全文,不但啰嗦得使讀者厭煩,而且妨礙作者本人發揮;一邊寫一邊質疑自己觀點的正確性,最后怕是信心全無什么也寫不出來。就像小說不應時常強調自身的虛構性,論述也不該不斷質疑自身。區別在于,虛構的故事少有人視作真實,謬論卻會有人奉為真理。相互學習之下,給論述全文加前提:“本文純屬作者個人觀點,請理性閱讀”,這應該是兩全之策了。
包括本文在內的所有文章,純屬我個人觀點,請理性閱讀,寬容輕拍;此后會講的故事,為了腦洞和戲劇性也半真半假,請不要聯系現實。
那么,我就得罪一下,開始寫一些傲慢無禮的胡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