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核心假設是,專家級水平是逐漸地練出來的,而有效進步的關鍵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務讓受訓者按順序完成。這些小任務必須是受訓者正好不會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學習掌握的。
像不像游戲里的升級關卡?似乎知道為什么游戲里容易出“大神”了,掌握這個練習方法,生活里也能出“大神”。
所有人都以為“杰出”源于“天賦”,“天才”卻說:我的成就源于“正確的練習”!
著名心理學家艾利克森在“專業特長科學”領域潛心幾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業或領域中的專家級人物,最終發現,不論在什么行業或領域,提高技能與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則,他將這種通用方法命名為“刻意練習”。也就是天才所說的“正確的練習”。
人盡皆知“一萬小時定律”是否跨入誤區?當自己長時間沒有進步不得其解的時候,答案在這里。
一旦某個人的表現達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動化,那么再多“練習”幾年,也不會有什么進步,而且還會緩慢退化。
辨別自己的一萬小時到底是在刻意練習還是一般練習很簡單,只用看是在“學習區”還是在“舒適區”練習。
用簡單的例子來說明,科學家們發現在同樣的練習時間內,普通運動員更喜歡練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動作,而頂尖運動員則更多地練習各種高難度的動作。普通愛好者打高爾夫球純粹是為了享受打球的過程,而職業運動員則集中練習在各種極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練習不是為了完成運動量,練習的精髓是要持續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刻意學習需要注意哪些?
只在學習區練習,一旦已經學會了某個東西,就不應該繼續在上面花時間,應該立即轉入下一個難度。長期使用這種方法訓練必然事半功倍。
從不會到會,大量重復練習。把不常見的高難度事件重復化的辦法正是MBA課程的精髓。在商學院的學生學習商業決策的最好辦法不是觀察老板每個月做兩次決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擬的決策。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這種重復訓練,一個人面對不常見的事件往往會不知所措。
學習為什么需要老師?傳道,授業,解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可以得到即時的反饋。看不到結果的練習等于沒有練習,在某種程度上,刻意練習是以錯誤為中心的練習。一旦發現自己錯了一直練習到改正為止。最好的老師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高度具有針對性的具體指導。獲得反饋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給自己當教練。高手工作的時候會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體的小目標,對自己的錯誤極其敏感,并不斷尋求改進。
現在仍有不少人相信天才天賦,但科學家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達成共識,那就是所有頂級高手都是練出來的。后人的研究更證明,在多個領域內,就連智商都跟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專家水平沒關系。
在過去二三十年內,心理學家們系統地調研了各行各業內的從新手、一般專家到世界級大師們的訓練方法。證明了高手不但是練出來的,而且通過各個領域最好的訓練方法的共性,總結了一套統一的練習方法,就是“刻意練習”。訓練方法有沒有用看看“天才”的扎堆出現就知道,比如曾經有一個時期俄羅斯對女子網球,韓國對女子曲棍球,中國對乒乓球的的絕對優勢。
天才來自刻意練習。看《刻意練習》掌握刻意練習再運用到日常工作中,但也不要忽視興趣,興趣最大的作用就是讓人愿意在這個領域內堅持刻意練習一萬小時。
【無戒 365 極限挑戰營第 03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