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不代表能力,學習知識的過程是很爽的,但這只存在你的大腦里,而不體現在你的行動上。能將知識運用出來,發揮出來的才叫能力,也就是說,使一個人愈發有價值的,不是知識,而是能力,而能力代表的又是行動力。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人讀過了不少書,卻比以前更眼高手低,而有人雖然讀的少,但擁有極強的行動力使他一直在將知識轉化成能力。如此可見:①學習了知識不代表擁有知識,實踐是檢驗知識的唯一標準。②讀書還是應該全面,要讀的一些使人進步的書籍,還應該是那些晦澀枯燥的教材書。
將科學工作者與文人都比作是知識分子這是不同意的,這是兩個不同的領域。正如幾天前所想的,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流派,心與理的天然對立。
誠意,誠心,至誠。
誠在我們的身邊可以是守信,守義的象征。也可以是衷心,發自內心的感慨。還可以是,正直,老實的形容。即便過去了上千年,誠這一詞的主基調還是正能量的。而且將來講去依舊離不開兩個字:“信”和“義”。精誠之心,金石為開。以誠待人等等。所以,誠一意放在當代依舊屬于君子之為。
西方的智者有一股不管三七二十一,總要把自己往聰明里弄的勁頭兒。為了變得聰明,就需要種種知識。不管電磁感應有沒有用,我們先知道了再說。換言之,追求智慧與利益無干,這是一種興趣。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有最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