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其實挺想不通,為什么有些成績很好的孩子最后抑郁了,按理來說成績很好不是應該很自信嘛,直到小兒上了小學,我才漸漸明白了個中緣由。
中國當前的應試教育環境下,很多家長心中,好孩子等同于語文好、數學好、英語好、體育好.......門門功課都好,那么他就是好孩子,成績成了衡量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其他諸如思想品德、性格品質等與成績相比都不值得一提。
這樣養育理念下的孩子,就會出現成績很好但是性格并不陽光開朗,心態并不積極樂觀,遇到點不順心的事情,很容易炸毛,甚至還會動手打人,負能量積攢久了,就很容易陷入抑郁狀態。
其次,還有一種情況,孩子的好成績,是父母逼出來、盯出來的,一旦某次考試失利,就會被父母打壓貶低,樊登老師說:“用這樣的方法管教出來的孩子,上了大學以后往往不學習了。即便迫于學分的壓力不得不學習和考試,他也會排斥學習這件事。他的知識水平停留在高三這一年了。求知不再是求知本身,而是獲得一個東西:獲得一張文憑、一個證書、一種獎勵,或者讓父母有面子。”
這種情況,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家長對成績的重視和焦慮,孩子對學習的壓抑和無奈,最終導致了一個又一個患上心理疾病的青少年。
那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呢?
我個人的心得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晚上下班到家那句脫口而出的“作業寫完了嗎?”換成“今天有什么需要我幫助的嗎?”,我每次用后者跟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他的神情都是喜悅而又主動的,時間久了,他甚至會直接給出更詳細的回答:“我今天需要媽媽的一個大幫忙,大約需要20分鐘。”亦或是:“我今天只需要一個小幫助,大約需要5分鐘。”
其次,不要太在意孩子的成績,尤其是不能當著他的面去評判分數,無論他考60分,還是90分,都應該抱抱孩子告訴他:“我想,你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有錯誤很正常,正說明知識是無窮盡的,一個人一生有學不完的知識,只要我們一直保持求知心,享受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最棒的。”
讓孩子不討厭學習,并放手讓他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家長和孩子才會越來越輕松。
幾個月的育兒好書閱讀積累下來,我現在對孩子的作業不再催促過問,我只問有沒有需要我幫助的,剩下的全權交給孩子,孩子反而對作業很上心了,偶爾他自己漏了某項作業,我安慰他:“沒關系不用熬夜補,媽媽簽字幫你說明理由,等你接下來白天或者等到周末有時間補上就可以。”
孩子聽到這話,他反而會堅定地要求熬夜補完,因為他不想在老師那里搞特殊。
這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后的神奇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