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1

浩然正氣(孟子)講讀4

人民的渴盼-《公孫丑上》講讀


在本篇開篇,孟子與公孫丑論時知勢,得出結論:王道、仁政,行在今正當時,行在齊國正當勢。孟子不屑與管仲、晏子相比,因為管仲使其君稱霸一方,晏子使其君顯耀一時,但孔子及其門徒追求的是王道行天下,孟子也是如此。

孟子不僅陳明王道有效,更詳細表述如何做才有效。他將王天下的舉措細化,具體分五個方面表述。圍繞“士、商、旅、農、天下之民”,陳修古道,使“士、商、旅、農、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立于其朝”“藏于其市”“出于其路”“耕于其野”“為之氓”?!敖詯偂眱勺?,極妙!有什么比得上有一顆“悅”之心而安于其位更重要呢?君主如能做到,自然安居樂業,移風易俗,天下皆平。

本篇涉及很多關鍵命題,如“不動心”“浩然之氣”“知時”“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可謂精深微妙。論理處明快有力,此為孟子特色。


3.1 公孫丑①問曰:“夫子當路②于齊,管仲、晏子③之功,可復許④乎?”

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騿柡踉鳍菰?;'吾子⑥與子路孰賢?,曾西蹵然⑦曰:“吾先子⑧之所畏也?!痹唬骸叭粍t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⑨不悅,曰:爾何曾⑩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曰:“以齊王,由反手也?!?/b>

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猶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繼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

曰:“文王何可當也!由湯至于武丁,賢圣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苯駮r則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鬃釉唬海У轮餍?,速于置郵?而傳命?。”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b>

注釋:

①公孫丑:孟子的學生,齊國人。

②當路:當權,當政。

③管仲、晏子:管仲,齊桓公之相。晏子,即晏嬰,齊景公之相。

④復許:復興。

⑤曾西:名曾申,字子西,曾參之子,魯國人。

⑥吾子:對友人的親切稱呼,相當于“吾兄”“老兄”之類。

⑦蹵然:不安的樣子。

⑧先子:指已逝世的長輩,這里指曾西長輩曾參。

⑨艴然:慍怒的樣子。

⑩曾:副詞,竟然,居然。

?得君:得到君王的賞識重用。

?行:執行,主持。

?洽:遍,廣博,周遍。

? 六七作:六七起,六七位。

?镃基:鋤頭。

?今時則易然:現在容易推行王道。

?置郵:驛站。

?命:政令。

?倒懸:倒掛,喻困苦。


本章論時知勢,得出結論:王道、仁政,行在今正當時,行在齊國正當勢。源于這符合人民的渴盼,如饑者盼食,渴者盼飲。孔子曰德之流行,如驛站傳達政令般迅速。

本章源起公孫丑提出問題中的“相比”?!跋啾取笔侨藗冋J知世界、認知真理的重要方法,通過比較,真相更加清晰?!跋啾取睍r,選擇以誰作為對象很重要,有的“相比”是榮耀,有的“相比”是恥辱,還有種情況是不可比。在本章,曾西與子路就不可比。曾西的先輩曾子與子路是同學,這侄子與叔大爺中間差著輩呢,不可比。孟子不屑與管仲、晏子相比,因為管仲使其君稱霸一方,晏子使其君顯耀一時,孔子及其門徒追求的是王道行天下,孟子也是如此。

王天下是一件容易的事嗎?當年文王那般的厚德,尚要經由武王、周公幾代人的努力尚見功業,時間太久了,等不及。孟子再次相比,將當今齊國與文王起家之形勢相比。今齊國有地有民,對文王之百里;今久無王者,對殷商賢圣之君六七作。所以,當下齊國的時勢是行王道、仁政的至佳時機。


問題索引:

孟子與齊國歷史上的名相管仲、晏子之功相比,怎么樣?

孟子不屑與管仲、晏子相比,因為管仲使其君稱霸一方,晏子使其君顯耀一時,孔子及其門徒追求的是王道行天下,孟子也是如此。


孟子認為王道行在今正當時,行在齊國正當勢,為什么?

王道、仁政,行在今正當時,行在齊國正當勢?!靶腥收?,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源于這符合人民的渴盼,如饑者盼食,渴者盼飲??鬃釉坏轮餍?,如驛站傳達政令般迅速。



3.2 公孫丑曰:“夫子加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②矣。如此,則動心③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b>

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④遠矣?!?/b>

曰:“是不難,告子⑤先我不動心?!?/b>

曰:“不動心,有道乎?”

曰:“有。北宮黝⑥之養勇⑦也,不膚橈⑧,不目逃⑨,思以一豪挫⑩于人,若撻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寬博?,亦不受于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后進,慮勝而后會?,是畏三軍者也。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泵鲜┥嶂貧猓植蝗缭又丶s也。”

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21)?!辈坏糜谛?,勿求于氣,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22)其氣?!薄?/b>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

曰:“志壹(23)”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24)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b>

“敢問夫子惡乎長(25)?”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26)之氣?!?/b>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27)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28)。行有不慊(29)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30)其苗之不長而揠(31)之者,芒芒然(32)歸,謂其人曰:“今日病(33)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34)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b>

“何謂知言?”

曰:“诐(35)辭知其所蔽,淫(36)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37)辭知其所窮(38)。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39)善言德行??鬃蛹嬷唬骸拔矣谵o命,則不能也。”然則夫子既圣矣乎?”

曰:“惡(40)!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竊(41)聞之:子夏、子游、子張(42)皆有圣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43)。敢問所安?”

曰:“姑舍是(44)?!?/b>

曰:“伯夷、伊尹(45)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梢允藙t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則學孔子也?!?/b>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b>

曰:“然則有同與?”

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是則同?!?/b>

曰:“敢問其所以異?”

曰:“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47),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矣?!弊迂曉唬骸耙娖涠Y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庇腥粼唬骸柏M惟民哉?麒麟之于走獸,鳳凰之于飛鳥,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49),類也。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薄?/b>

注釋

①加:居,擔任。

②異:認為······奇怪。

③動心:責任重大,故恐懼疑惑而動其心。

④孟賁:衛國人,當時著名的勇士。

⑤告子:戰國時期的名士。曾與墨子辯論政治問題,與孟子辯論人性問題。

⑥北宮黝:齊國人。

⑦養勇:培養勇氣。

⑧不膚橈:肌膚被刺破而不屈服。橈,屈服。

⑨不目逃:目光中無畏懼躲避。

⑩挫:受損。

?褐寬博:穿著寬大劣質毛麻衣服者,指卑賤之人。

?嚴:尊敬。

?反:回擊。

?會:交鋒。

?曾子:曾參,孔子學生。

?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學生。

?子襄:曾子的學生。

?縮:正直。

?惴:使畏懼。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如果不能在言語上取得勝利,就不必求助于思想。

21 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如果不能在思想上取得成功,就不必求助于感情意氣。

22暴:濫用。

23壹:專一。

24蹶:跌倒。

25 惡乎長:有何所長而能實現。

26 浩然:盛大流行的樣子。

27餒:沒有力量。

28 非義襲而取之:不是突然做一件符合義的事便取得。

29慊:滿足。

30閔:憂。

31揠:拔。

32芒芒然:疲倦的樣子。

33?。浩>?。

34 耘:除草。

35诐:偏頗。

36淫:過分。

37遁:躲閃。

38窮:困屈。

39宰我、子貢、冉牛、閔子、顏淵:孔子學生。

40 惡:嘆詞,表示驚訝不安。

41竊:表自謙,表敬副詞,無義。

42子夏、子游、子張:孔子學生。

43具體而微:各部分大體具備而規模較小。

44姑舍是:暫時不談這個。

45伯夷、伊尹:伯夷,與其弟叔齊為孤竹君二子,互相讓位,終于逃去。周武王伐紂,兩人叩馬而諫。周統一后,不食周粟,餓死于首陽山。伊尹,商湯之相。

46班:等同,并列。

47污:夸大。

48垤:小土堆。

49行潦:道上無源之水。


在本章,圍繞公孫丑所問,人物頗多,但主角是孔子、孟子,其余者皆相襯相映。有些事、有些理只有在映襯中才會更加清晰。這一章涉及很多關鍵命題,如“不動心”“浩然之氣”“知時”“出類拔萃”等,可謂精深微妙,論理處明快有力,此為孟子特色。

第一問,公孫丑相信孟子有能力助齊國稱霸,若是這個機會真的來了,不知孟子動心否?孟子言“四十不動心”,孔子言“四十不惑”。看來,“不動心”與“不惑”離得比較近,“不動心”則“不惑”,“動心”則易帶來“惑”。

第一配角“孟賁”出場,但他閃登閃退。公孫丑認為孟子比孟賁強,孟子自己則帶出第二配角“告子”,暫時未談這些角色的情況,直奔如何可以“不動心”。這是公孫丑的第二問。

接著第三配角北宮黝、第四配角孟施舍出場,這兩位可不簡單。

北宮黝的肌膚被刺,他毫不顫動,眼睛被戳,眨都不眨一下。他不能受一點侮辱,無論是卑賤之人,還是各國的君主,他都毫不畏懼,挨了罵一定回擊。孟施舍對待敵軍,無論對方人多人少,皆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對于北宮黝、孟施舍由勇而來的無所畏懼,孟子作了對比,他認為孟施舍的勇像曾子,北宮黝的勇像子夏。但是至于北宮黝、孟施舍二人勇氣的高低上下,孟子未作比較,但是從培養“不動心”的方法上看,他傾向于孟施舍。

接著,孟子借曾子的口引出孔子的話,即關于大勇的理論,這是重點所在。貴在反躬自問,反身循理。若是正義不在我,即使對方是卑賤之人,也不能去嚇唬人家。若是正義在我,即使對方有千軍萬馬,我也勇往直前。所以,孟施舍的“不動心”在強,而曾子的“不動心”在義,義比強更重要。

第三問,公孫丑重新提起告子,不知孟子的“不動心”與告子的“不動心”分別是什么呢?

先講告子的理論:若是說話不靠譜,就不必在心中求理了。若是心中無理,就不必求于意氣。在孟子看來,心為主,“心中無理,就不必求于意氣”,這沒有問題。但是“若說話不靠譜,就不必在心中求理了”,孟子不贊同。為什么呢?下面這段孟子的話應該多讀幾遍: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

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p>

此言志、氣交用之道。志為氣之帥,氣充盈形體,牽制人之喜怒。若論其本末,志為本,氣為末,氣隨著志相應而生。

公孫丑又接著問,何為“持其志,無暴其氣”?此為第四問。

暴,濫用。既然志是主導,為什么還要再顧及氣,尤其不能濫用它?這個問題太重要了!還是言志、氣相應之理。它們之間不僅有本有末,還相互影響。孟子曰:

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

志向專一,意氣相隨。意氣飄動,心志也與之相應。比如顛躓走動時,心亦隨之動。


第五問,孟子有何所長?孟子“知言”“善養吾浩然之氣”。


第六問,何謂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它初無限量,不可屈撓,須于心得其正時識取,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它與“義”“道”相配相應,反之,則氣餒無力。與“義”相配貴在“集義所生”。集,聚也。今日所行合義,明日所行合義,真積力久,聚會眾義,浩然之氣由此生。不要止息,不能忘了它,也不能求速成。

孟子不僅知言,還善言,很會比喻,我們熟悉的“揠苗助長”的故事即源于此。種地不除草,等于忘了自己的本分。拔苗助長,是妄有所作。不除草,大不了少些收成,但拔苗助長,非徒無益,反而有害。

第七問,何謂知言?

聞天下之言,偏頗的言語知其不能通明之處,過分的言辭知其失足的地方,邪辭知其離于正,躲閃的言辭知其為何理窮?!白潯薄耙薄靶啊薄岸荨笔遣“Y,“蔽”“陷”“離”“窮”是病源,“所蔽”“所陷”“所離”“所窮”是病源之所在。孟子知言之病,知心之失。心之失必有害于政,進而有害于事。所以,邪說不得不辟,孟子好辯也是不得已。

接下來,一串配角出場。宰我、子貢、冉牛、閔子、顏淵,他們都是孔子的學生,各有所長。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孔子兼而有之。

第八問,公孫丑問孟子,您是不是個圣人?因為孔子尚且說自己不善于辭令,孟子自言自己擅長,豈不是比孔子強?

聽到這里,孟子認為公孫丑這講的是什么話,簡直不像話!孔子“學不厭而教不倦”,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孔子圣矣!

公孫丑再問,第九問,子夏、子游、子張,有圣人一體,即一方面。冉牛、閔子、顏淵具體而微,即大體具備,而規模較小?,F問諸賢所安?這里的所安,不是指地理位置上所居何處,是指對待生命的境況如何處置,所居何處?

這個問題,孟子說先放一放。

第十問,問及孔子之前的賢者,伯夷、伊尹的情況如何?

二人的情況不一樣:伯夷重視是否同道和外部的治亂;在伊尹看來,其所事所使不是符合自己心念的君民亦無妨。在眾先賢之中孟子愿學孔子,他說: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

這里孟子所言,實際上已經回答了第九問。

第十一問,伯夷、伊尹可與孔子地位齊等嗎?

孟子認為不然,“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在他心中,孔子最厲害。

第十二問,諸圣之間是否有相同之處?

有。他們都能做到得百里之地而稱王天下,足見其德之盛。他們不會行一不義、殺一無辜而得天下,足見其心之正。

第十三問,諸圣之間的不同之處在哪里?

孟子引用宰我、子貢、有若的話來回答這個問題。孟子認為這三人的智慧足以了解圣人,即使所言有所夸大,也不至于阿諛吹捧他們所敬愛的人。宰我曰:

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矣。

程子認為,夫子“賢于堯、舜”論的是事功。孔子推崇堯舜之道,他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垂教萬世。堯、舜之道,非得孔子,則后世何所據?

子貢曰:

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

孔子見帝王之禮,知其道之高下;聞帝王之樂,知其德之興衰??v然百世之后,也未能有遠離孔子之道的王者。

有若的話更是經典:

豈惟民哉?麒麟之于走獸,鳳凰之于飛鳥,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類也。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此段宜反復誦讀,詠嘆。


問題索引:

1,何為不動心?不動心有一定的方法嗎?

不動心,指的是在遇到外界誘惑或干擾時,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堅定,不受外界影響。它也是陽明心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不動心并非意味著完全沒有情感或情緒波動,而是指在情感波動時,能夠保持良知的主導地位,不被私欲所牽引,從而做出符合道德的行為。換句話說,不動心是一種內心的平靜和堅定,是良知在內心的自然流露。


修行不動心的方法

省察克治:經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去除私欲,保持良知的純凈。

事上磨煉: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道德原則,不斷磨練自己的道德意志。

存天理,去人欲:存養天理,去除不符合天理的人欲,使心回歸良知本體。

為善去惡:通過具體的善行和惡行的辨別,實踐良知的指導。

靜坐:通過靜坐的方式,讓內心安靜下來,專注于良知,從而達到不動心的境界。

具體實踐

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在日常言行中,時刻以良知為指導,不做違背良知的事情。

面對誘惑時:當遇到誘惑時,要想起良知的教誨,堅定信念,不被誘惑所動。

遇到困難時:在遇到困難時,要相信良知的力量,勇敢面對,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2,何為浩然之氣?如何善養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是孟子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一定程度時,內心所展現出的正直、寬廣、充滿生機的精神力量。這種氣是一種正氣,能夠抵御外界的誘惑和干擾,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堅定。

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它初無限量,不可屈撓,須于心得其正時識取,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它與“義”“道”相配相應,反之,則氣餒無力。與“義”相配貴在“集義所生”。集,聚也。今日所行合義,明日所行合義,真積力久,聚會眾義,浩然之氣由此生。不要止息,不能忘了它,也不能求速成。


3,古之圣賢眾多,孟子愿意向誰學習?為什么?

在眾先賢之中孟子愿學孔子,他說: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

“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在他心中,孔子最厲害。


3.3 孟子曰:“以力假①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②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③也;以德服人者,中心④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⑤之服孔子也。

《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贝酥^也?!?/b>

注釋

①假:憑借,利用。

②待:依靠。

③贍:足。

④中心:心中。

⑤七十子:孔子的七十多名優秀學生。


本章的主題論及王、霸之別。朱熹讀這一章認為,從古以來,論王霸者多矣,未有若此章之深切著明也。王、霸之別不在大小強弱,只在一顆心是誠是偽。誠心之人,修養德行做好自己,無意于使人服氣,而人心悅誠服。以力服人者,往往虛心假意,致力于使人服氣,人不敢不服。

本章與上章緊密相連,上章見宰我、子貢、冉牛、閔子、顏淵、子夏、子游、子張眾弟子談說孔子之德,本章言以德服人,是心悅誠服,一以貫之。

3.4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对姟吩疲骸板盛偬熘搓幱辏瑥丌诒松M立郏I繆④牖戶。今此下民③,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⑥怠敖⑦,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对姟吩疲骸坝姥耘涿?,自求多福?!薄短住发嘣唬骸疤熳髂?,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贝酥^也。”

注釋

①迨:及,趁著。

②徹:取。

③桑土:桑樹根上的皮。

④綢繆:纏繞,捆扎。

⑤下民:在下之人。

⑥ 般樂:享樂。

⑦怠敖:懈怠傲慢。

⑧《太甲》:《尚書》中的篇目。


本章的主題是“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好榮惡辱,人之常情。行仁政,則國泰民安得榮樂;行不仁,則國破民亡蒙恥辱。但是,很怕南轅北轍。喜榮樂但不行仁政,惡恥辱卻不離不仁,如惡濕而居下。

真正的行仁政,當是“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貴德,言治身;尊士,說敬人。賢,有德者,在位足以正君而善俗。能,有才者,在位足以修政而立事。有了這樣的基礎,貴在“及是時”,在安泰和平之時,未雨綢繆,防患于未亂,在國家使人敬畏,在下民亦免受欺侮。此是自求福,反之是自求禍。

姚永概自言讀至兩“及是時”,有同聲之哭矣。往事已矣,后來無窮,所愿與讀《孟子》者,將此章念茲在茲,永存心目,茍當大任,努力為“及是時”焉可也。


3.5 孟子曰:“尊賢使能①,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②矣。市③,廛④而不征③,法而不廛⑥,則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于其市矣。關⑦,譏⑧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⑨,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⑩,則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于天下。無敵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p>

注釋

①尊賢使能:尊重使用賢人、能人。

②朝:朝廷。

③市:市場。

④廛:市宅,這里指存儲貨物的庫房。

⑤征:收稅。

⑥法而不廛:有貨物久滯于庫房而不售者,依法收購。

⑦關:關卡。

⑧譏:同“稽”,稽查,檢查。

⑨助而不稅:井田制。每井九百畝,八家耕種,每家百畝,為私田。其余一百畝為公田,八家共耕,收獲歸公家,是為“助”。

⑩夫、里之布:夫布、里布是兩種稅收。夫布,人丁稅,不能為公家服役者,收此稅。里布,住宅稅,宅內的土地要種桑麻,如果閑置或有他用,收此稅。

?氓:從民從亡,從別的國家投奔來的人。

?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自有生民以來,這種事沒有能成功的。

?天吏:奉天命以行政。


本章要旨是“無敵于天下”,言明王道有效。更在延續上章,言明如何做方可如此有效。將王天下的舉措細化,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圍繞“士、商、旅、農、天下之民”,陳修古道,使“士、商、旅、農、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立于其朝”“藏于其市”“出于其路”“耕于其野”“為之氓”。

這一章,“皆悅”兩字,極妙!有什么比一顆安于其位“悅”之心更重要?民有此心,自然安居樂業,移風易俗,天下皆平。如此這般,我子民待我如父母,鄰國之人聞之,亦歸之如父母。那么,即便是鄰國之君有無禮之舉動,欲率其民以攻我,但是其民之心已如吾子,豈有子弟肯攻父母者?這才是真正的“天下無敵”。唯有如此,方是奉天命以行政,民之所歸,天之所與。



3.6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①見孺子②將入于井,皆有怵惕③惻隱④之心。非所以內交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⑥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⑦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⑧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⑨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⑩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b>

注釋

①乍:突然。

②孺子:小孩。

③怵惕:驚懼。

④惻隱,同情,哀痛。

⑤內交:結交。

⑥要:求得。

⑦端:發端。

⑧四體:四肢。

⑨自賊:自暴自棄。

⑩我:自己。

?然:同“燃”。


經典有它內在的思維脈絡,在大小內外間不停地交參互贊。前章言仁政的具體舉措、現實成效;本章再次將思維內聚,回到起點,仁政源于王、君子有一顆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是仁政的發端與核心,是本章的關鍵詞。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于是有不忍人之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一以貫之。發端擴充過程如下:

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情)-羞惡、辭讓、是非(情)-仁、義、禮、智(性)-擴而充之-保四海。


不忍人之心源于天性自然,隨感而應,隨見而發,首先表現為惻隱之心,如見小孩要落井,第一反應就是救他。這是自己帶有的真心,非思而得,非勉而中,天理自然。若是源于“內交”“要譽”“惡其聲”而應之,皆人欲之私。由惻隱之心,舉一反三,同見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皆情也,由情觀性,見仁、義、禮、智,也只是身體的自帶系統,因情而發,性之本然,可得可見。自謂不能者,皆自暴自棄也。

本章還有一關鍵詞“擴而充之”,宜反復涵詠,于情性之本然,默識而擴充。四端在我,隨處發現,擴而充之,四海雖遠,無難保者。

不能充之,雖事之近,如“事父母”“保妻兒”,亦不能。

孟子之言性善,為救民而設,并非空談玄妙也。


3.7 孟子曰:“矢人①豈不仁于函人②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巫③、匠④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鬃釉唬海Ю锶盛轂槊?。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⑥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⑦也。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如恥之,莫如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b>

注釋

①矢人:造箭的工匠。

②函人:造鎧甲的工匠。

③巫:向鬼神祈祝治病者。利人之生。

④匠:木工。制作棺槨,利人之死。

⑤里仁:居于仁,止于仁。

⑥御:阻止。

⑦人役:被他人奴役。


上章正面說教,見“不忍人之心”之莊嚴氣象。本章引喻而起,見“性相近,習相遠”。其性本同,習有天壤之別;術有善惡,禍福亦隨之而來??磥?,治術當慎修其善。

慎修其善的主旨清晰,即“里仁為美”,孟子對孔子言語又作闡發,“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居于此,智、禮、義隨之而生,違于此,不智、無禮、無義亦如影隨形。仁者如射,貴在端身正己,反求諸己。


3.8 孟子曰:“子路①,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②聞善言,則拜。大舜③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自耕稼④、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b>

注釋

①子路:孔子學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②禹:古代傳說中夏朝的第一位天子,盛傳“大禹治水”。

③大舜:對舜的美稱。

④耕稼、陶、漁: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曾在歷山耕種,在雷澤打魚,在河濱制作陶器。耕稼,種莊稼。陶,制作陶器。漁,打魚。


上章言端身正己,反求諸己,本章將此內容進一步細化。

孟子談到三個人物,子路勇于自修,喜聞人告之有過,由此而改過,程子稱子路此舉可稱為百世師。最怕自己有過,又不喜他人規勸,分明有病還不愿意就醫,則寧滅其身而不悟,當戒之。禹貴在學人之善,聞善言則拜。舜更有樂善之誠,善與人同,合天下之善,供天下之用,天下之善既廣且遠。此舜之所以為大也。



3.9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于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①。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②去之,若將浼③焉。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④,不羞污君⑤,不卑小官⑥;進不隱賢⑦,必以其道。遺佚⑧而不怨,阨⑨窮而不憫。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⑩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Ч视捎扇?與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泵献釉唬骸安陌?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b>

注釋

①涂炭:污泥和炭灰,比喻骯臟的地方。

②望望然:去而不顧的樣子。

③浼:污染。

④柳下惠:魯國大夫展禽。

⑤不羞污君:不以事奉污濁的君主為恥。

⑥不卑小官:不以自己官職小為卑下。

⑦進不隱賢:入朝做官,不隱藏自己的才能。

⑧遺佚:不被起用。

⑨阨:困窮。

⑩袒裼裸裎:露臂露身。袒裼,露臂。裸裎,露身。

?由由然:自得的樣子。

?偕:并處。

?不自失:不失其正。

?援而止之而止:欲去而可留。

?隘:狹窄。

?不恭:簡慢。

?由:遵從。


本章由摹寫切入,伯夷、柳下惠皆為古之大賢,形象鮮明,對比強烈,然各有所缺。

伯夷,凡事皆以“避之”為主。無論事君事友,在廟堂之上還是與鄉人立,他望望然,去而不顧,以潔吾行,恐其污己也。柳下惠,凡事皆以“融入”為主。無論是面對污君、小官,還是進退之間,皆不怨不憂。更甚之,在露臂露身之大不敬人之側,他言“爾為爾,我為我”,不失其正。在欲去而可留之間,他選擇了留下來。

朱熹認為,伯夷、柳下惠之行“固皆造乎至極之地。然既有所偏,則不能無弊,故不可由也”,凡事皆以中和為貴。


問題索引:

4,何為“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

“不忍人之心”是指一種深厚的同情心,即對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能夠產生共鳴的能力。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边@句話意味著惻隱之心是仁愛的開端,是我們內心原本就擁有的善良品質。當我們看到別人受苦時,這種不忍人之心會自然流露出來,驅使我們去幫助別人。

不忍人之心源于天性自然,隨感而應,隨見而發,首先表現為惻隱之心,如見小孩要落井,第一反應就是救他。這是自己帶有的真心,非思而得,非勉而中,天理自然。若是源于“內交”“要譽”“惡其聲”而應之,皆人欲之私。由惻隱之心,舉一反三,同見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皆情也,由情觀性,見仁、義、禮、智,也只是身體的自帶系統,因情而發,性之本然,可得可見。自謂不能者,皆自暴自棄也。

“不忍人之政”則是基于這種不忍人之心的一種仁政。儒家認為,一個好的政府應該以民為本,關心民眾的福祉,采取有利于民眾的政策??鬃诱f:“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句話意味著,一個以德為政的政府,就像北辰星一樣,能夠吸引眾人歸附。這樣的政府會關心民眾的溫飽、教育、醫療等各個方面,使得人民能夠安居樂業,過上幸福的生活。

仁政源于王、君子有一顆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是仁政的發端與核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于是有不忍人之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一以貫之。發端擴充過程如下:

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情)-羞惡、辭讓、是非(情)-仁、義、禮、智(性)-擴而充之-保四海。


5,大舜大哉,大在何處?

舜有樂善之誠,善與人同,合天下之善,供天下之用,天下之善既廣且遠。此舜之所以為大也。

大舜之所以被稱為“大”,在于他的多方面美德和卓越品質。以下是一些關鍵點:

1. 孝行感天

舜的家庭環境并不和諧,他的父親、繼母和弟弟象都對他不好,甚至多次試圖害他。然而,舜始終對父母孝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地,被孔子譽為“大孝”。


2. 智慧與才能

舜具有非凡的智慧,能夠明辨是非,治理國家。他善于傾聽他人的意見,從諫如流,使得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


3. 仁愛與寬容

舜對待他人總是以仁愛之心,即使是對待曾經想要害他的弟弟象,也能以寬容之心感化他,最終使得象也成為了一個有德之人。善于用人。能識別和任用賢能之士,共同治理天下,使得各方人才得以發揮所長,為國家貢獻力量。


4. 政治才能

心懷天下。他不局限于個人的得失與恩怨,而是將目光投向廣大的民眾,致力于為他們創造安定美好的生活。舜在治理國家時,能夠以德治國,施行仁政。他關心百姓的福祉,采取有利于民眾的政策,使得國家政治清明,人民和睦。


5. 個人修養

舜在個人修養方面也達到了極高的境界,舜不斷反省自身,提升自我,以身作則,成為眾人敬仰的楷模。他的內心充滿了良知和善良,能夠自覺地去惡從善。無論面對怎樣的困境和惡意,舜始終堅守善良、正直與寬容,他的德行純粹而堅定。


6. 典范意義

舜的形象成為了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典范,他的孝、悌、忠、信等品質被后世推崇,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精神之一。

總之,大舜之所以被稱為“大”,是因為他在孝、智、仁、愛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境界,他的品質和事跡成為了后人學習和效仿的榜樣。

內容摘選自孟子研究院-浩然正氣(孟子)講讀 ? ? ? ?

? ? ? ?凈心齋筆錄 ? ? ? ? ? ?

? ? ? ?二0二五年五月三十日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182評論 6 543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489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290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776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510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866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860評論 3 447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036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585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331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536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058評論 5 3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754評論 3 34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154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469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273評論 3 399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505評論 2 379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華杉 663個筆記自序:為往圣繼絕學 2023/6/28 發表想法孟子也很了不起,良知良祝啟發了王陽明→致良知的源...
    陽明AGI閱讀 278評論 0 0
  • 中國古人讀《四書》是有一個順序,先讀《大學》,因為讀《大學》可以讓一個孩子立志于學,然后接下來就讀《孟子》,讀《孟...
    恒之馨空間閱讀 857評論 0 21
  • 子曰:“辭達而已矣?!?----孔子《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言辭能到達到所表達的意思就可以了。” 這種情況有二...
    陸顏閱讀 24評論 0 0
  • 改變命運的秘訣 《了凡四訓》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了自己親身的經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為了教育...
    仁木閱讀 7,808評論 1 35
  • 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于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 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問乎曾西曰;...
    貳源閱讀 257評論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