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爸爸和媽媽婚過后一直兩地分居,我們跟著媽媽生活。雖然爸爸沒有在家,但是和外公外婆,舅舅姨媽們住得近,表兄弟姐們玩得好也不覺得有什么。而且爸爸每次回家都會帶來很多食品,在那個物資相對匱乏的日子里,我還會覺得有點小得意。有時候爸爸沒有假期,把東西托人帶回家,在等汽車到達(dá)的時候會把頭高高抬起,心里琢磨著爸爸會給我們捎什么好東西。
? 爸爸捎回來的東西無非就是豬肉,糖,油,甚至應(yīng)節(jié)的地瓜,烏欖等等。這些東西重得要命,和媽媽、妹妹一起拖回家,每次都累得要死。經(jīng)常捎?xùn)|西回家,爸爸練就打包的好手藝。記得有一次,媽媽挑起擔(dān)子,整個人踉蹌著站不穩(wěn)。好不容易把東西帶回家,我們總是眼巴巴地盯著著,希望媽媽給我們做點吃的。但是媽媽都要把東西分類,分份,給外公外婆的,舅舅們的,大姨的,自己留下的不多,甚至都是殘次品,然后要我和妹妹分頭給大家送去。記得有一次,媽媽讓我送烏欖給大姨,筐是竹子做的,頂在胯上磨得生疼,手勒出深深的印子,幾百米的路看著總不到頭。回家氣得直哭,沒什么好吃的,還要我送過去,讓哥哥們過來拿多好。媽媽淡淡的說:送人家的東西怎么可以讓人家來拿。
? 很長一段時間,我很討厭爸爸捎?xùn)|西回家,又不是自家享用,還要累得半死送給大家。媽媽告訴我們:爸爸不在家,親戚們經(jīng)常幫助我們,爸爸能買到排價的副食品,就要盡可能買回來和大家分享。耳聞目睹,媽媽默默地影響著我們,把分享成為習(xí)慣。
? 分享是一場互動,雙方都能感到快樂和幸福。其實,最終受益的也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