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houzhou
上周二下午放學后,正準備回去時,一位學生氣吁吁地跑到辦公室,說她的自行車被別人鎖住了,開不了。
這個時候學生大多數已經回家了,再查已無濟于事。
我告訴學生:“應該是有同學在搞什么惡作劇吧,不用擔心,你去找保安叔叔幫你開就可以了。如果還是解決不了,你再到保安室給我打電話。”
學生聽完又匆忙忙地走了。
半個鐘以后,我沒有接到電話,心想,學生的問題不知道解決了沒有?
正準備打電話去問家長時,一個電話打進來了。
開口第一句就說:“老師,我回到家了。”
我瞬間覺得很欣慰,想不到一個剛剛上初一的學生都懂得事后跟老師說一聲,以免老師擔心。要知道,其實還有很多的成年人,很多時候并不懂得事后要對別人有個交待。
還記得剛出來工作的第一年,有幾個大學的實習生到我們學校實習,剛好也在我所在的辦公室。
有一天早上回來,我整理東西準備上第二節課,可我怎么也沒找到我的擴音器,我急了,就我這嗓音,要讓每個學生都能聽到我的講話,一節課下來我的喉嚨肯定要冒煙了。
我努力回想自己前一天最后把擴音器放到哪里去了,可絲毫也沒有印象。
上課時間很快就要到了,我只能把我前一天去過的地方一個一個地找一遍,把接觸過的人一個一個地問一次。
可依然沒有找到。
我想,可能真的不見了吧。
最后,我只好放棄尋找去上課。
下課后回到辦公室,我赫然地看見我的擴音器居然放在桌面上。
難道我剛剛眼花了?這么明顯都沒有看見?
我問辦公室的老師:“我的擴音器怎么又在這里了?”
這時候,一位實習生告訴我,是她拿了我的去音樂樓上課了。
我想,她應該無法想象當時的我有多么的焦急,問了多少人,短時間里跑了多少樓梯。
這也讓我突然領悟到:在方便自己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了照顧別人的感受。
確實,與己方便容易,但同時也能做到與人方便的卻不多。
記得開學初,我接手了新的班級,第二天要帶學生到禮堂聽演講。剛剛開學,學生對校園是很不熟悉的,我對學生也不了解,甚至我還不能準確地認出每一位學生。因此,我特意在課室點清人數再帶他們去禮堂。
可誰知,去到禮堂我讓班長再次點人數的時候卻發現少了兩位同學。
我問學生有沒有誰看到他們去了哪里?
學生一個個搖頭。
我讓學生去廁所找。
沒有。
這時候,我開始焦急了。
這兩位學生會做出什么事情我還真不敢說,各種畫開始面浮現在我的腦海里:學生是不是自己偷偷回課室了?是不是趁我不注意跑去校園玩了?會去玩什么?有沒有安全問題?是不是爬墻走了?
我越想越憂慮,我盡可能地推測是什么原因讓學生沒有跟著隊伍來,然后一個個地給別人打電話,發信息。
功夫不負有心人。多個電話打完后,有人告訴我,是某位領導在我們走去禮堂的路上把隊伍最后的兩個同學叫去幫他打掃衛生了。
我瞬間才松了一口氣。
生活中,像這樣的做事沒有交待從而對別人造成影響的事例經常見到,有時候往往就是一句話那么簡單的事情真的會急死人。
我有個閨蜜,有一年暑假回老家。一天中午,她跟兩歲的小侄子在家準備午飯。小侄子好動,平時都是眼不離他的。但那天她看到小侄子一個人很開心地在玩玩具,心想,回去洗個菜就幾分鐘的事情,應該沒有問題吧?
然后,她便自己一個人回廚房洗菜去了。
洗完菜出來一看,小侄子不見了。
她以為他到房間找玩具了,進去一看,沒有。
她以為他上樓了,上去一看,沒有。
她以為他出院子玩了,出去一看,沒有。
她再次把屋前屋后樓上樓下找了個遍,喊破了喉嚨依然不見小侄子的蹤影。
她開始緊張了,害怕了,胡思亂想了。
電視上販賣小孩的各種新聞開始不停地跳出她的腦海里。
她哭了。
她發瘋地跑去鄰居家找小侄子,一家一家地哭著去問。
終于,她聽到小孩的聲音了。
在她三嬸家的房間里傳出來的。
原來,她三嬸在她洗菜的時候帶著自己的孫子去了她家,看到她小侄子一人在玩玩具便把他帶回家跟她孫子玩。
閨蜜后來跟我說:“你知道嗎?我當時有多焦急,如果我找不到他,我沒臉見我哥了,我真的會死了算了。”
而當時,她正身懷六甲。
我們不要小看了就一句話這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交待,因為有時候就沒有這一句話而會給別人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和擔心。
你可能永遠也無法身同感受,別人會因此跑了多少樓梯,問了多少人,發了多少信息,打了多少電話,急出了多少眼淚,死掉了多少細胞。
是的,對人有交待是不僅是照顧別人感受的表現,也是尊重別人的體現,更是一個人最基本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