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生下來,不管做什么事,便要一直學習。
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直用筆寫下自己的心情,打過草稿之后,再發在多個網站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千里共良宵》的主持人姚科老師曾經讀過我的文字,榮幸的背后又略感慚愧。網上的文字,我只喜歡寫散文,詩歌,或者只可以稱之為“小心思”而已。一切,只是過往。后來因為身體的原因中斷了寫作。
雖然有過幾年的傳統寫作經驗,但是拆解稿和聽書稿之于我,等于零。況且我閱讀的時候,最不喜歡也不擅長記讀書筆記,看到有思想共鳴的部分,簡單幾句話。
學習拆解和聽書稿的初衷,簡單想了以下幾點:
首先,想一直做兒子心中的榜樣。各方面吧。身教不如境教。雖然加入作協之后沒怎么寫文,但是兒子親眼目睹了我寫作經歷的成長。
加入的那一天,作協的老師也鼓勵兒子要努力向媽媽學習。今年九月份,他就讀初二(七年級,山東五四制)了,雖然從小懂事,有禮貌,幼兒園就會洗襪子,一年級會做飯,左鄰右舍都夸他優秀,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我們之間也有過親子沖突,媽媽的心中,也有過“別人家的孩子”。
他從小很少調皮,生活,學習都獨立,但也會頂嘴,我打過他,罵過他。但自從上了初中之后,我改變了教育方式。
兒子如今的個子長到一米五多了,但是體重只有六十多斤。每每看到他在燈下瘦弱的身影,寫作業到晚上九點半,十點,早上五點起床復習,我的心,除了疼,還是疼。
他努力,一直很努力。經過一次小挫折之后,經常給自己立一些小目標,“我這次考試要怎么樣,下次要怎么樣……”
結果不重要,只要努力,努力就夠了。
其次,在兒子成長的路上,給予他最好的陪伴。閱讀和寫作是最好不過的了。
初中之后,兒子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我們只能利用碎片時間一起聽書,聽英語,周末去圖書館借書,寫作業,看英文電影等等等等。我們是生活中的母子,又是學習上彼此的老師和朋友。
最重要的一點,讓自己的內心不孤單,不寂寞。在人生路上的任何一個時刻,為了讓自己的靈魂更加豐滿,更加充盈;為了更好的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為了讓我們的身體和靈魂同時都在路上,成就更完美的自己。
每一個生命都是世間的一粒塵埃,在人生終老的那一刻,能陪伴我們的,唯有自己。但愿這篇隨筆能給屏前有真情的你,一份感動,一份真心,一份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