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對于我來說是一個既親切又陌生的地方。
父親因為工作的原因,在年輕的時候就走出了大山,遠離了故鄉,到我出生的時候父親已經遠離故鄉很多年了。從我開始記事的時候,我知道我的故鄉在離縣城70余公里的一個小山村里,那里四面環山,風景優美,人民淳樸。小的時候,每年寒暑假都會回去,那時,我的大伯和我的四叔還在家里。回去的日子也是我一年中最快樂的日子,故而每年都會盼望著假期的到來。
小的時候,交通不方便,到小山村也沒有一條像樣的車路,坐車只能做到離村子還有好幾公里的地方,然后順著小路一步一步的走回家。短短70多公里的路程大概需要五六個小時才能到達。可是路途上的困難也無法阻擋我回家的喜悅,因為我大伯家里有一位和我年齡相仿的小哥哥,他是我童年最好的玩伴。
小山村村子不大,人也不多,人口最多的時候加起來可能也不足一百人。在我小的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過年了。每到過年村子里家家戶戶都要殺過年豬,因為村子里戶數不多,大家就商量好每天就殺一戶,然后全村的人就來幫忙,一起吃飯,好不熱鬧。大年三十的晚上,老人們都圍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春節聯歡晚會,小孩們則換上新衣服,拿起鞭炮,三五成群的玩耍,老人、小孩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回到小山村還有一件事讓我記憶很深,那就是和一群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起去放牛。在寒暑假的時候,村里的小孩子都會幫著父母做一些家務事,來減輕父母的負擔,那放牛就是孩子們喜歡的家務事之一了。每天的快中午的時候,村里的小朋友就像是約好了似的,一起出發。然后,一大群人趕著一大群牛浩浩蕩蕩的進入山中。奇怪的是,不同人家的牛被趕在了一起也并不會發生“矛盾”,竟能和平相處。最令我不解的是,每一家的牛好像都能識別每一家主人的聲音,只要主人一使喚,便整齊的來到主人的跟前,好像聽得懂人的語言一樣。那時得我也仿照著他們的聲音對牛呼喚,可遺憾的是牛并不理我。在那時,放牛也許就是小山村里的孩子最大的娛樂項目了,沒有電子游戲、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干擾,生活也很淳樸。
隨著我的年齡慢慢的長大,上了初中、高中就沒有像小時候那么多的時間了,假期也許會補課,或許還有其他的事情,回故鄉的次數,也由原來的每年兩次降低為每年一次,甚至兩年一次。每一次回去都有不同的感受,然而,小時候的那種感受卻再也找不到了。
工作了以后,由于工作的性質比較特殊,常常在逢年過節的時候需要值班,回家鄉的時間就越來越少了,聽說村里的人好多都搬離了小山村,到了縣城居住,我的四叔也應了這股潮流,舉家搬到了縣城,只有我的大伯大媽還在小山村里。兒時一起和我放鞭炮、一起放牛的那些小伙伴都紛紛到大城市打工了,不愿再回到那個小山村。
清明節領導沒有安排我值班,我喜出望外,于是便和父母商量決定回故鄉一次,去上上墳順便看看這些年故鄉發生的變化。現在的交通方便多了,開車直接可以開到村子里了,只是有一段還是土路,但這并不影響我回家的迫切心情。回到家鄉,從遠處看并沒有發生什么變化,還是熟悉的味道,還是原來的樣子。
當我走進村子才發現他們說的都是真的,有好多家的門上都上了鎖,而且好長時間都沒人居住的樣子。居住在村子里的,大多是年邁的老人和一部分在家鄉創業的中年人以及他們的子女。和我年齡相仿的都到大城市打工去了,有的娶了媳婦在外地安家落戶,有的雖沒有什么成就,但是也不愿意再回到這個小山村。他們這樣的做法也無可厚非,人都想往高處走,畢竟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但是看到這樣的情景我的內心有一股說不出的感受,想改變點什么又覺得很無力。
我知道,我心中的故鄉也許再也回不去了,我知道也許將來的某一天這個小山村將會成為我永遠的記憶,但是這段記憶將會成為我成長過程中最為珍貴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