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是個辜負了的七夕之夜:沒有音樂美食,沒有鮮花禮物也就算了,打開微信錢包,余錢不足200塊,被那些1314, 520秀恩愛的虐得不要不要的。
現如今,一年三個情人節,連軸轉啊,做情人的,真不容易!
一:首先是二月十四日,正品泊來的情人節。
傳說古羅馬的暴君克勞多斯召大批公民前赴戰場,但男人不愿離開家庭,小伙子不忍心與情人分開,暴君大怒,傳令不許舉行婚禮,已訂婚的男女必須馬上解除婚約。修士圣瓦倫丁違抗暴君的命令,偷偷的在祭壇前為年輕的男女舉行婚禮證婚。消息傳到暴君的耳里,克勞多斯很生氣,他命令士兵沖進神廟,將圣瓦倫丁投入地牢并最終在地牢里受盡折磨而死。后人為了紀念修士,就把他死的那天定為情人節,他幫助有情人終成了眷屬,是愛和美好的守護者。
根據之前的了解,這天在西方是女士送巧克力,領帶之類禮物給男士,不過被我大中華引進后,現在是男士掏錢,女士收禮了。
二:接著過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傳說這才是正宗的中國情人節。
古時也稱上元節,大家應該是都知道: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吧!嘿嘿,說的就是上元節的事。
歐陽修 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在封建社會,年輕女子是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的。只有上元節可以結伴出來游玩,要不然我們歐陽大人不會等多一年來見這位女子了。
這天是難得的法定假期,也當時未婚男女的相識提供了機會。未婚男女們借著賞花燈的時機為自己物色對象、傳情達意。更有甚者,那就是冒險幽會或干脆私奔了。
詩云:連手窺潘掾,分頭看洛神。
“潘掾”就是潘岳,西晉時天下第一帥哥,“洛神”就是宓妃。天啊,比今天還瘋狂:美女們花枝招展得,群集河橋,偷窺“潘掾”,暗送秋波,男士們則道貌岸然,分頭行動,飽覽“洛神”秀色,期盼姻緣。不是情人節又是什么?
更為重要的是元宵節本來就是指向繁衍的目的,與男女情愛有關。最早元宵節祭祀的是星神太一:主宰生殖。
《本草》就記載:“正月十五日燈盞令人有子,夫婦共于富家盜之,勿令人知,安臥床下,當月有娠。”?直接到生孩了。秘術啊!?所以中國的情人節是直奔主題的。
三:現在農歷七月初七也變成了情人節,只是怎么算都和情人掛不上鉤。
古時候的女子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因此也叫“乞巧節”,其起源于對自然的崇拜及穿針乞巧。因為參與者主要為少女,因此也叫“少女節”、“女兒節”。
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讓我的針線活更好點吧!針線活可是那個時代女子的安身立命之本啊。這天并不能出門,只能在家里的后花園,約上些姐姐妹妹們,比比手藝,以期盼傳出個好名聲,提親的人多多。
“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這里面真沒男人什么事情。
后來,估計是被牛郎織女鵲橋會的神話給整的。故事就不重復了,只是怎么看怎么堵心。織女倒是個能干的好姑娘,可是怎么就那么倒霉,被牛郎那渣男給偷看了洗澡,并被拿了衣服,不得不陪睡生娃呢?要是放在今天,偷看洗澡,拿衣服不給,先就幾個大耳刮子抽過去。要不要坐牢我不知,違反治安管理條例,猥褻婦女,道德敗壞是跑不了的吧?所以,封建糟粕害了織女啊!
上周微博熱議一視頻,還原后是前夫在商場糾纏女子,打了女子,其間不停稱:你的衣服都是我買的!前妻因丈夫的這句話而當眾脫下衣服,并怒摔手機,脫光了離開。這男的該有多渣啊!
仔細看看牛郎,就一屌絲,除了一頭老牛,一無所有,還不求上進。看劇情,生娃后是織女養家,牛郎帶娃,難怪牛郎的嫂嫂要趕他出去,整個就一混啊。估計王母娘娘把織女帶回天上的時候,要是順便把那對娃帶上了,牛郎是懶得去追的:你們讓我帶娃?你們是猴子派來的逗逼么?上天入地都得把娃給送過去啊!
現在牛郎也是某種職業的代名詞,想想,和牛郎的好吃懶作,渣可能也有點關啊!
這真真的印證了童話都是騙人的那句話。神話里寫道:狠心的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王母娘娘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準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我腦補的鏡頭是:
王母娘娘: 靠,好不容易把女兒整回來,你還真追上來了,耗上我們家了?
你的娃你自己帶,你自己帶,別想丟給姥姥我!
牛郎在說: 等等我!給你娃!
織女在說, 你別追!你別追!
也許這就是我們聽到的七夕之夜,牛郎織女的私語聲。
所以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后,接著再要擦亮一次眼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