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的大觀樓
徐霞
冬日暖陽灑滿春城,我懷著十分愜意的心情走進久違的大觀樓公園。滿目殘荷在微風中搖曳,堤柳古樹在陽光下泛著金光,色彩鮮艷的游船在大觀樓前的水面上往來穿梭,成群結隊的紅嘴鷗繞著船只、人群、大觀樓盤桓翩躚。
環繞柳堤漫步,但見臨池亭廊、曲徑拱橋、小亭藤架、四季花卉、金屬雕塑,還有招引游客的吆喝聲不絕于耳。最令我吃驚和深感莫測的是在大觀樓公園的一隅,建起了一個大型游樂場,什么摩天輪、海盜船、過山車等一應俱全。我久違的大觀樓公園變了,變大了、變時尚了、變嘈雜了,變得我有些不認識了。
少年時代游玩大觀樓的情景歷歷在目:一群衣著土氣的農村學子,一雙雙好奇的眼睛隨著丁老師抑揚頓挫的朗誦聲在大觀樓長聯上逡巡。丁老師朗誦完長聯后,又逐字逐句講解長聯的含意,然后,我們一起跟著丁老師朗讀長聯。在朗讀的過程中,我第一次發現,語言文字原來可以組合得這樣美妙傳神,這樣蕩氣回腸,這樣震撼人心。從此,我無可救藥地愛上了語文課。
那時,我剛上小學五年級,從未出過遠門。因為學習成績優秀,被作為唯一的小學生代表選拔進野營拉練隊,其他隊員都是中學生。我和學長們一樣將鋪蓋行李打成一個正方形的背包背在身上,跟著隊伍徒步從曲靖出發向昆明行進,每天不到天黑是不可以停下休息的。向晚時分,老師一路走一路打聽學校的位置,找到學校后,就借用學校的教室將課桌拼在一起,打開鋪蓋放在桌子上就是床了。
走了幾天路,我記不清了。到昆明游玩了那些景點我也沒有印象了,深深刻進記憶的就是大觀樓,以至于往后的歲月里,每當提起昆明,我就想到大觀樓,想起跟著丁老師誦讀過的長聯。我尊敬愛戴的丁老師雖已去世多年,但只要提起大觀樓我就會想起丁老師的音容笑貌,耳邊就會響起那群莘莘學子稚嫩的頌讀聲。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古意悠悠的大觀樓在我心中是神圣的、不可替代的,因為我崇拜大觀樓長聯書寫的美麗而又壯闊的河山,我敬仰大觀樓長聯抒發的深沉而又博大的情懷。為此,兒子剛會說話,我首先教他背誦大觀樓長聯。
我不知道,大觀樓右側的孫髯翁雕像是什么時候立起來的,但我知道就在我們那群農村娃站在樓前高聲朗誦“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時,我們的長輩們正在戰天斗地,圍湖造田,以至于滇池的面積大大縮小。現在環滇池邊的眾多濕地不知道是不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不知道孫髯翁老先生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大觀樓始建于康熙年間,因其面臨滇池,遠望西山,盡攬湖光山色而得名。曾兩度毀于戰火、大水,兩度重建,數次修葺,樓層也從最初的兩層變為三層。登上大觀樓的最高一層,極目遠眺,可見長眠數千年的睡美人和草海的局部,滇池是看不到的。俯瞰近處可見仿西湖白堤、蘇堤修筑的長堤,樓前不算寬闊的水面上有三個石塔猶如西湖的三潭印月。郭沫若的詩“果然一大觀,山水喚憑欄。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樣寬。”在我的腦中盤旋,讓我的心情復雜莫名。爾后,我心不甘情不愿地登上了摩天輪,終于看到了被高樓大廈所包圍的滇池,“喜茫茫空闊無邊”的感覺是再也找不到了。
我以為,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大觀樓應該是充滿古意的,濃縮了昆明300多年園林發展史的大觀樓公園應該是安靜的,因為這里薈萃了大觀樓的歷史人文景觀。她猶如一本雋永的韻味無窮的大書,值得我們安靜地閱讀、細細地品味。這與吵吵嚷嚷的商業活動不沾邊,更與鋼鐵水泥建造的現代娛樂設施不搭調。
漫步到滇池邊,除了看到游船、快艇和碼頭,還有水面上尚未清理掉的垃圾、綠萍和被污染的湖水,想到上天賜予我們的這顆高原明珠不被珍惜,如一件稀世珍寶放在人們面前卻不為人所知,我的心情格外沉重。
步入臨水長廊,看到了“大觀樓碑刻拓片展覽”及大觀樓文化碑廊,拜讀了歷代文人雅士及近當代名人吟詠大觀名樓、評價天下第一長聯的詩詞歌賦,還欣賞了近年新建的“華夏長聯景廊”,讓我體驗到一種人世的滄桑,體驗到人類命運的一種壯闊和艱險,心中頓生悲愴之感。
走出大觀樓公園,還記得“千秋懷抱三杯酒;萬里云山一水樓。”這十四字聯高度概括了孫髯翁的長聯。也正是因為孫髯翁長聯的問世,大觀樓才得以躋身“中國名樓”之列。一介布衣寒士孫髯翁登大觀樓騁懷,揮就驚世駭俗的180字長聯,描述了“五百里滇池”的四圍風光,抒發了對云南“數千年往事”的無限感慨,而成為文化名人讓后人記住了他。但愿我們后人能珍視這一文化遺產。
?Ssx??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