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流行畢業(yè)一年的話題,港漂圈也在招募“畢業(yè)一年你混的如何了”的采訪對象。但港漂圈實在太小了,應招募去被采訪,然后訪談放出來再通過公眾號分發(fā)到基本上兩度空間都能聯(lián)系到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手上,總感覺怪怪的。就算是現(xiàn)在不認識的人,說不定哪天在中環(huán)某咖啡店遇到聊得盡興,互相一掃碼,對方馬上說啊啊啊你就是接受港漂圈采訪的誰誰誰......咖啡不喝了我老板叫我回去開會。
[1]
2016年11月25日正式畢業(yè)。但我讀研的時候做了一個糟糕的決定,我沒有延續(xù)本科的學生簽證,而是圖省事直接申請了IANG簽證,這就導致我2016年8月2日之前必須找到工作,把IANG簽證轉換成工作的模式,續(xù)簽兩年。所以在2016年5月12號最后一科期末考試結束之后,我都沒有等到成績出來,隔天5月13號就去一家香港本地的local公司正式入職,工作地點在觀塘。
這份工作最大的收獲是對接奢侈品牌客戶的經(jīng)驗(其實就是吹毛求疵),也對不同品牌本身的質地有更深入了解。品牌本身不能決定生活的質量,但是品牌的質地卻是品質生活的要素。用投資的眼光來看,最具有價值的,是質量上乘,但是品牌附加值低的產(chǎn)品,即現(xiàn)有價格大幅低于同質量奢侈品的平均值。所以如何發(fā)現(xiàn)這類產(chǎn)品呢?當然要對奢侈品的質地非常了解,然后從普通的門面和包裝中一眼辨認出具有高級質地的產(chǎn)品,用幾乎零品牌附加值的價格,享受不輸于連卡佛的質地。
這工作當時有一個客戶是電訊盈科(PCCW,董事主席是李嘉誠的二子李澤楷),一定要早上八點前看到報告,所以我們全體必須6:45am前到公司,我過了相當長的早睡早起的上班生活。先是在學校住,早上4:30起床,紅色小巴再倒地鐵,居然沒有遲到過。后來搬去九龍灣住,早上6點起床就行,反而時間上會沒有那么準確。我現(xiàn)在早起做早飯無壓力,應該也跟那個時候的生物鐘不無關系。當時同事大多是成家立業(yè)的香港人,因此工作對他們來說是孩子的學費,每月的樓供,他們腦子里真的沒有偷懶這兩個字,就是要準時到,就是要把邊邊角角都做好,不做好自己難受,因為“ 系duty 黎噶 ”。香港公司的氛圍里,是壓根就沒有人想過可以偷懶這件事,也沒有人覺得累,習慣就好。
但是我走之前還是跟一個同事鬧了一點不愉快。我已經(jīng)交了辭職報告,有一個項目我還要做初稿,但是每一次其實副組長也會跟我做同樣的事情,然后她負責查看我的初稿,給出下一步指示。我就說反正你也做過初稿了,不然我就不做這個項目了,你把你的初稿給我,然后告訴我之后做什么就可以了。省下來的時間我來幫手你做別的項目,加快進度。
我的想法是,我不需要被培訓下一個項目了,何不直接省掉重復的工作,不要讓兩個人做同一件事,這樣我?guī)退鰟e的任務,可以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但是她就很生氣,她說,就算你辭職了,這也“系你溉duty,點解要我做”。這個道理無論如何都講不通,溝通無效。
2017年4月,我離開這家公司。很感謝它,給剛出校門的我一個相對安穩(wěn)的環(huán)境,純local的職業(yè)印象,以及高質量客戶的exposure。
[2]
第二家公司是一個證券公司,有十二年歷史,工作地點在九龍灣企業(yè)廣場。香港證監(jiān)會1989年成立,上交所1991年成立,金融其實是非常年輕的行業(yè)。這個公司以前全都是香港人,今年突然招了很多內地生。我們組一共六個人,四個男生兩個女生全都是內地生留港。這對從互相都不怎么說話的港企出來的我來說,嘰里呱啦聊天的日子簡直快樂得飛起,我們組不僅午飯一起吃,晚飯也要約,而且基本天天。哦對了六只都是單身狗。
當時有一個經(jīng)驗非常豐富的前輩,也是中學才來香港的,在港生活三十年,對港股市場的了解非常資深,他帶著我們培訓,寫港股分析報告,很嚴厲,但是教會我們很多東西。我們當時白天培訓,晚上回家寫報告(作業(yè)),每天像背著書包上學放學的高中生一樣,特別開心,還有工資拿。一直感慨,這公司簡直像福利機構啊。
一個月之后,該公司卒。應該是內地母公司集團內部的清盤。
很感謝這份工作,帶給我對港股市場和每一種結構性產(chǎn)品具體交易規(guī)則的認知,從邏輯上理清實際交易操作會遇到的障礙。
[3]
第三家公司是一個金融科技公司,主要編程寫各種金融交易平臺,工作地點在紅磡。在這家公司我認識了采用“馬丁賠率”售賣“二元期權”的奇葩產(chǎn)品。這個公司就是承接各種金融交易平臺的定制項目,我進的那個項目就是做“二元期權”的后臺。這份工作我做了兩周,然后辭職。
說實話這份工作讓我良心很不安,畢竟當初簽合同的時候有保密協(xié)議具體的我也不能說太多。總之投資有風險,散戶須謹慎。奇葩的結構性產(chǎn)品更有風險,個體投資者不要用真金白銀買教訓。
這份工作幫助我破除了金融交易后臺的神秘感,我對交易過程中的風控參數(shù),平臺與客戶關系有更多了解。
至此,我對二級市場的交易過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邏輯鏈條,從內到外,暫時沒有更多疑問。當然如果有更深入接觸一定會產(chǎn)生新的問題。
[4]
現(xiàn)在在第四家公司,做債券投資,工作地點在中環(huán)。入職第一天我就一臉懵逼,目前投資的企業(yè)債券列表,全部都是OTC交易。我突然發(fā)現(xiàn)我對債券市場的理解停留在bond折現(xiàn)的計算上。雖然求取債券“present value”幾乎所有金融系的學生都在至少五門專業(yè)課中接觸過,德州金融計算器的兩排按鍵都是為債券求值準備的,但是我完全不知道,怎么買債券,怎么賣債券。這跟第二份工作帶給我的沖擊是一樣的,學習了太多運算,但是完全不了解市場。
原來目前在香港,企業(yè)通過投行發(fā)債,然后直接賣給各大銀行的私銀客戶和機構投資者,基本都是場外交易的形式,投資者通過私銀和中介人,購買企業(yè)債券。當然中介人也會向客戶推薦企債。
企業(yè)債券的收益主要來自債券擬定的票息和價格浮動的差價。場外交易的特點是沒有公開透明的交易市場和交易數(shù)據(jù),所以買價和賣價的差價主要就是客戶經(jīng)理能否撮合到對成交價滿意的市場參與者。因此購買不同銀行不同客戶經(jīng)理出售的債券,其實利潤差別還是很大的。私銀的選擇除了會影響賣價撮合之外,也會影響杠桿比例。
購買債券投資者首先考慮的是企業(yè)債券的標普評級和穆迪評級,基本BBB-以上都是投資級。而其次最重要的就是杠桿比例了,因為杠桿比例會直接影響債券的收益率,在票息一定的情況下,杠桿比例越高,投資者就可以用更少的資金,賺取更多的票息和差價。而杠桿比例的定制,不同銀行有不同的水準,甚至同一間銀行不同的客戶經(jīng)理都有不一樣的權限。
總之從賣方,跳到拿著真金白銀去投資的買方,感覺有點爽。作為機構投資者,雖然投資的錢不是自己的,但是因為資金數(shù)量不小,各種去四季酒店蹭飯的投資座談會也是棒棒的。不過人在中環(huán)的浮華光影里,總要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本事,什么是公司甚至老板的光環(huán)。
[5]
這里插播一個趣聞。第四家公司IT department可以通過remote control,像黑客帝國的開篇一樣跟我們溝通。上班第一天,我收到了IT部同事的郵件,我寫完回復郵件,寫到落款還沒發(fā)送,突然我的郵件界面被最小化了,同事remote打開我的記事板,打字對我進行了下一步指令。然后我在記事板上回復即可。
Neo, wake up.
[6]
一年跳四家公司的原因,是我沒有一畢業(yè)就進到可以付出全部青春的大公司,這跟我必須留港有關系,內地北上廣深的機會肯定比香港一個城市多,而且在香港,面試中會直接面對一個問題,“如果這份工作普通香港人都能做,我為什么要請你?”。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我在本科階段沒有想好以后要做什么,所以就缺少很多實習鋪墊。
但是一年四家公司的經(jīng)歷,也讓我有機會嘗試不同的崗位,對金融前臺后臺里里外外有了很多的認知。
一生很長,慢慢琢磨。隨遇而安,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