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心理學》[日]內藤誼人:以退為進、化敵為友、反守為攻
幼犬效應:撫摸可愛的小狗后,想養一只。
富蘭克林效應:富蘭克林向鐵石心腸的議員借書,使得議員與之有交流并樂于效勞。
沉錨效應:對一件事的判斷受第一印象(錨)影響
01 借助富蘭克林效應尋求成員幫助
有則故事說,一個人想找別人借錢,能夠借到錢的基本是之前有幫助過他的人,而不是曾接受幫助的人。
富蘭克林效應告訴我們可以通過“有求于人”,讓對方產生被認可感、被需要感。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幫助他們,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
在團隊中,適時尋求幫助,讓自己刷一刷存在感和路人緣。在尋求幫助時要注意幾點:
001 這個忙經過自己的思考,無法通過直接搜索可以得到答案。
002 幫忙之后及時答謝。
02 借助沉錨效應制造“再次”印象
我們無法改變第一次拋錨的位置,但可以制造第二次拋錨的時間地點。
第一次拋錨,一般是初次見面。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組織,初次見面的自我介紹,往往給其他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大學一年級入學/小灶群的自我介紹,大概了解某某是小才女,某某是音樂小達人。
第二次拋錨,可能出現在第一次團體活動,可能某某組織能力特棒,某某活躍氣氛特拿手;或者某某表達特有邏輯,某某文章是晨讀最佳。第二次拋錨要比第一次來得更有力,由此修改或加強第一印象。
可能會有第三、第四次拋錨,但是影響效果會逐漸減弱,除非某次錨真的很重量級。我們能否珍惜錨出現的時間點,又能否在此之前做好制造錨的準備呢?
03 借助幼犬效應制造“錨”
錯過第一次拋錨,感覺下次拋錨時間遙遙無期,以及不知道如何準備。那么可以試試幼犬效應,簡單嘗試之后,讓自己產生欲望,成為更好。
比如喜歡狼人殺,在某次聚會時嘗試組織這個游戲。若大家盡興而歸,自己會對邏輯與演講更感興趣,通過練習讓自己的收放能力更佳,組隊玩起來更盡興。因此,大家通過“狼人殺”游戲對自己有另一層印象。
想在集體刷存在感嗎?可以通過富蘭克林效應、沉錨效應、幼犬效應試一試呢。
駐足的人兒,謝謝你看到了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