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了個僻靜的地方,在繁華的鬧市背后,鉆進小巷子,精致的宅院里。
地方不大,好在來的人不多,晚上有點兒涼,就沒去享受庭院,坐進了客廳。
人陸續到了,其實就五位,這次分享本來聊的主題“學會提問”,在閑聊中開始,也在閑聊中結束。
桌上的糕點和水果茶,都是主人親手制作的哦~
既然是閑聊,就不規劃內容了,記個流水賬。
工作該不該換?
這個問題,誰都對自己提過吧,也許也咨詢過前輩們;描述的情況大概是:
1、公司的個人崇拜比較嚴重,會有影響到工作與合作。
2、當前的工作崗位是專家通道,但個人偏向管理崗位,更喜歡與人溝通。
3、當前公司晉升或跳槽在該行業內的選擇不大,往上游公司走,會面臨價值折扣嚴重的情況。
尋求答案,其實是個人自己的事情。不過,上面的情況雖然內心清楚,但不一定認真梳理過,多是幾位問出來的,就算是一個梳理吧。
其實結論已經很清晰,如果做理性決策的話。人在年輕的時候,有足夠的成本可以嘗試不同的新鮮,也可以勇敢面對諸多不確定,只為得到能力的成長和積累。
問了哪些問題(非原話,僅表達意思):
1、為什么不開心,想找尋新工作呢?
2、更喜歡技術類型工作還是管理崗位?
3、不換行業換工作的可能性是?
這幾個問題可能問的不夠好,可以更深的去挖掘的。比如公司文化對我為什么很重要?我在哪方面確有成長?等等。問自己的問題越多,應該越能了解和清晰化自己的定位。
這個創業項目怎么樣?
在這個萬眾創業的年代,不說自己創過業,都不好意思進咖啡館……
“我看過一個技術出身的創業者,預言2年創業失敗,果然失敗了”。為什么呢?
“技術人員大多不熟悉市場,而且往往卻是欠缺市場眼光和營銷手段,為了滿足自己的技術指標,而非用戶關注的內容”
這個被預言的失敗項目,失敗之處無非是不懂市場、不懂營銷,用巨大的成本完成了自己滿意的產品,但用戶和市場并不買單。
Q:“你的項目跟他們有什么不一樣?”
A:“跟傳統項目,我們有時間優勢,無人工干預,可以托管、自動化,這樣半夜有人需要服務也可以自助完成”
“同一區域,百花齊放,發放會員卡,獲得第一批收入的同時,給用戶吃下定心丸”
“產品成本和運營成本低廉”
Q:“現在我經常要排隊,但并不一定需要深度服務,怎么辦?”
A:“正好可以用我們的項目,低價格快速完成服務”
你為什么來讀書?
“我為養成自律,學習的書目跟工作內容相關,可以結合”
“我讀書少,不規律,為了逼自己一把”
“文科朋友讀過,覺得平臺和書單都很贊,我也進來看看,還挺有收獲”
“我為養成習慣和做些輸出”
養成習慣好不好?
廢話,當然好。不過也有相左的意見,年輕時候確實應該多嘗試新鮮事物,應該多接觸。其實并不沖突,對于感興趣的,愿意花時間的愛好,自然會形成習慣,只要不把習慣變成嗜好,變成阻礙大的生活目標的羈絆就好吧。
不在于時間多長,而在于體會的深淺,就算1W小時都研習過了,但都是不過腦子的重復,也是沒有意義的。
以上所謂“問題”,其實都算不上「學會提問」一書中的“提問”,希望在現實生活里,觀察讓自己明晰更多、覺察、清醒。
地方是好地方,聊得也嗨,只是沒把握好主題,罪過罪過~~~
大家愉快的捧著鮮花回家了~~~(多才的主人會插花和各種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