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昨夜手打近120分鐘瞬間秒無的傷害,今日收拾心情再戰。但是終究還是說過的話不想再說第二遍,那就接著昨天的空氣歷史繼續向下
羅胖說凡事沒有因果關系,只是故事新衣下的撫慰人心。那我就不講因果,就感觸談感觸吧。
今天帶兒子游玩鳳凰書城,既為迫不及待消費書券,也為親子教育實踐教育。但時空總是不費摧毀之力斗轉星移。去年來此情景尤記于心,因為純為花券而拼單,在暢銷書里流連猶豫。今日來此,直奔主題,意想不到的是竟然涉足另外一個領地,在經濟類書架癡迷。
作為標準專業的文科生,理工科思維科技經濟諸如此類,我是絕不跨界的,簡單又淳樸天真的思路就是我不搞這些,但羅胖的書讓我明白,我跨的不是界,是打開自己世界,讓自己看得更遠更寬從而更有動力補給所在領域的思維之門。
廢話少說,先來上第二遍讀后的摘要。
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取得正當的財富,贏得他人的尊重,做最具體、實在的事情,而且勤奮地去做,這就是我認為的最有尊嚴的生活。(關系的此消彼長)
互聯網把每一個人從傳統的小共同體中剝離了出來。互聯網為每一個人打開了眼界,讓每個人還原到了沙子的狀態,它不再是凝結在一起的土塊,他幾乎沒有任何可建筑性。(婚姻)
軟實力的標準定義就是,能夠在其他國家人民心中建立偏好的能力。(好老師形象)
所有高度控制的系統,一旦遇到一個具有高度靈活的低度控制的時候,往往都是慘敗。
對待根深蒂固的系統,必須拿出園丁精神,含情脈脈地看著花草,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通過提供適宜的環境,維護它的生態,幫助它成長。(不就是老師的職業屬性嗎)
放棄控制的思路,而用生態對生態的觀點,用全局的思維來達成自己的目標。
未來的組織系統就是,讓前線聽得到炮聲的人發命令,后臺去做支持。
基地型組織
雖然每個人都對各自的利益負責,但是只要參與分工,只要參與交易,大家最后都能受益。
零和博弈
互聯網時代追著一個組織的建設,我們應該用主動接受挑戰并迎合不確定性的方式來應對不確定性。
模塊化生產
存量、增量
交易的外部性
當一盤生意的經營范圍越來越大的時候,企業已經有內在動因去調整不同收費區段之間的收費策略。
做出一個有價值的東西,并且能讓價值觀相同,氣味相投的人能夠看到。
只要你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力量,呈現出來的精神,以及方方面面你能整合的資源,讓所有人看到了,你就獲得了資本。
小人物在這個時代,憑借自己的單點突破,可以擁有很多機會。(找自己的興趣點研究深入)
體驗稀缺
在一個固定點上成長。
圈層
整個行業的競爭者正在做怎樣的變動,這種對整個環境中精微信號的接收能力,決定了你能走多遠。(所以如何獲得最新資料,也是一本學問)
?想多了,就干少了
始終用行動而不是道理與人交流
創業就是修行,它的心法就是一口真氣吹不散,不管多難,這口氣都吹不散。
消費者剩余
技術性失業、下半盤效應、共享經濟
人和人聯系的工作
個性化需求(家庭教育)
我們是接受了傳媒的一些暗示甚至是催眠,把我們內心里面的個性化需求固化到了一些工業社會可以辦得到的產品上面。
果實性創新、重組性創新、指數級增長
你只能享受,無法拒絕,這就叫活在趨勢中。
從宏觀到微觀的一種自相似性。
機會永遠生長在另一個機會的上面(所以就是思維的開拓)
信自己,信自己的奮斗
掙錢是世界上最體面的生活方式。
沙漠植物
所有人都行為都是一個心理現象的表層的呈現。
結構性拖延法
把創造性的任務分解成機械性的勞動。(學語文最好的方法,背誦和抄寫)
讓種子飛一會(時刻記下來)
一件事上有一點點被強加到目的性,他就傾向于躲避這個任務。
興趣社會
老兵不死,他們只是凋零。(太慘)
人類知識領域、智力領域的任何豐碑,都是由興趣堆積出來的。(點亮孩子的興趣)
正常的回歸 平均值的活動
你得到一個東西,就得放棄什么,就才叫成本
不斷提高自己的理性程度,分辨能力,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建立與自我為主導的人生決策能力,然后在每一個選擇的關頭,用自己能夠認同的因果關系,來把握自己的決策。
一個智者的目標不是追求幸福,而是盡其可能地避免不幸。
在集體中按照自己的想法思考。
說回主題,身為女人,先從穿衣搭配時尚潮流說起吧。愛美有范,簡直就是女人這個物種的絕對標桿,連小陳同學,我心目中最不世俗的淡定女都動了凡心,想研究穿衣風格了。那就是說說我在這條路上的跋涉坎坷把。
初期嘗試:模特引領,鈔票支持。
一開始有了想追個時尚,表個女人態度的想法,首先肯定走得就是模范的路線,核心一個字,買。最好是從頭到尾一件不拉的全套買下來。鈔票充足,自然是沒有模特的風骨,也有質量的保量,但恰恰鈔票不足呢,某寶給了你n多高仿的選擇,后果許是一半憂傷一半欣喜。這個時候,你或許想的是,如果有錢買得起,我也會很美。
中期嘗試:個性設計,風格保證。
我就是我,是世間不一樣的煙火。綻放的赤裸但絕不美艷。第一輪嘗試,自然是有一定長進的,好歹你省時省力,不過效益沒有最大化而已。所以看著一大堆看上去很美拿回來認不出來的出境律超低的衣服,想來想去,悔悟了,不對,自己長個圓盤臉,整個別人的空氣劉海也不是回事啊,還得正式自己的圓盤領地啊。所以高端了,分析分析自己的外在和內在,和內心來一場頂層對話,給自己定個風格吧,以后只買這個風格的衣服,少而精。這一步絕對是個進化。小陳同學正處在這里。
現在嘗試:找hold住的,hold住穿的
不敢說最終嘗試,女人的腦袋真是連自己都猜不透。現在的穿衣搭配個人很滿意,絕對走出了第一步工業社會的標準化模式,也走出了第二步的框架式結構,走向了現在這步,摸不著頭尾,興趣主導。
理由如下:重視個性需求。本人多變,情緒也異常起伏,所以時而蹬蹬高跟鞋裝裝淑女,時而就腳踏人字拖,老公衣服隨便穿,愛誰誰,我喜歡就行,適合我心情就成。老陳說我身材好,所以敢妄行,其實實質是,我學會愛自己,底氣足了,哪來的,鬼知道。但結果就是我的衣柜基礎款很多。
重視觸摸感覺。說白了,就是質量得好點,不太劣質。因為個人沒天生麗質的本事撐的起各種天。
兩種理由結果,就是大半年過去了,一件新衣未入,為啥,不為買衣服而買衣服,不恐慌也不擔憂,遇見喜歡的毫不手軟,但遇不見絕不湊合。那么問題來了,我會忍受多半年,就那幾個形象嗎?當然不,怎么解決,靠搭配啊。
所以我的穿衣歷程,想想竟然就是再創造的思維過程嗎?從買到想再到創造。所以想美,靠鈔票,能解決,但是極為笨拙又成本巨大。靠想,行動力太少,又太過局限。靠搭配就不一樣了,材料、顏色、形狀等多重因素來調和,靈活多變又極具特性。所以靠搭配來解決穿衣問題,就是一種補給思維,跳出衣服的思維來重組。
工作亦是,我從事教學,在本專業內學習新知識自然是再正常不過了,但你學學經濟,學學互聯網,學學扎染技術,足不出戶一樣可以給你打開一個你未了解到世界,不就是延伸了你的視演,請你這種青蛙從碗走進了缸里,雖然還是局限,但起碼轉起身來從容不迫。這就是思維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