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每)次搬家,給我最大感受就是:東西實在太多了!
大部分的時間和力氣,都花費在了整理非常用物上,讓我覺得有些不值,甚至一絲懊惱。
于是我從衣物入手,和自己玩了一個游戲:挑戰衣物0增加。
這個游戲玩了一個半月左右時間(2020年7月底到9月中,后來因為要去旅行,不得不買東西啦)。在這段時間內,沒有購買任何新的衣服、飾品、鞋帽、包包、有的沒的玩意兒。
整個過程還是挺有意思的,讓我逐漸聚焦自我及真實需求,收獲頗多。
在這里,分享一下感受最深的三個點,未必是什么新的觀點,也未必適合所有人,博可人兒們一笑:
1?和你的衣物交朋友
曾經我和衣物的關系及對應后果:
1.?買的時候款式隨機,看上某個細節可能就買了;(難以整體搭配、鮮少有合適的場合)
2.?永遠覺得自己少一件衣服,同時有的衣服從未穿出去過; (造成空間的堆積)
3.?有時因一時興起而買,材質并不滿意。 (穿著頻率低、造成空間的堆積)
我和衣物的關系的變化:
1. 認真相處。在0新增衣物期間,正值夏季,第一次認認真真和已有的夏季衣物相處。開始感受它們穿在身上的感覺,以及替我呈現出的樣子。
2 ?感受內與外的統一與不統一。期間,我實際上只會在某幾身衣物里做反復選擇。這說明,其余的基本上不再適合當下的自己。
3 ?斷舍離。未來不會再穿的、不適合當下自己的、百搭且適合當下自己的、身材考量……用適合的方式,進行斷舍離。讓空間充滿著“喜歡”、“適合”、“中高頻”等之類的描述。
選擇彼此合適有默契的愛人,可能比較曲折。相比篩選彼此合適的衣物,可容易多了。why not try?
2?模塊化管理
很多年前看到過一個綜藝,有一個場景令我印象深刻。
某個女明星的行李箱里,是打印出的紙質服裝搭配手冊和對應的一包包分裝的衣服。當時頗為震驚:這么機械化的嗎?穿衣都要被控制?當然后來理解了,這是職業的需要,人設的需要,也可能是贊助品牌的要求,女星有時候只是一個展示工具。
說遠了。在衣物0增加的日子里,突然想起這個畫面,頗有啟發。
模塊化,不失為一種可以嘗試的方法。把我們的生活分為不同的場景,每個場景對應不同種類的衣物。這樣按場景分模塊,就可以輕松管理自己的衣物了。什么模塊該大(對應種類的衣物就多一些),什么該小,都是由我們真實的生活需要所決定。
但是我們不立人設,只立我們自己。
附:
女明星的案例,其實最要表達的是穿衣模板的便捷性:
縮小選擇范圍,或許是最好的選擇。Less is more。
3?拒絕無效斷舍離
那么,什么可能是無效斷舍離呢?
所有東西,從一個地方放到另外一個地方……
新增一個收納箱,把本來應該斷的東西統統放進去……
煩惱和擁擠可一點也沒減少呀,只是轉移了。
這就像,deadline要到了,該做的事情還沒開動。dead要到了還在line上玩游戲,試圖轉移焦慮。這恐怕是成年人最愛玩的自個兒耍自個兒的游戲了。
當然,一開始斷舍離比較困難,畢竟是從放縱到秩序的逆熵過程。但做到后感受到的自由,也是前所未有的。
說到底,斷舍離的核心是了解自己和自己的需求,適當建立秩序感,不依賴于外物,讓外物為我們服務,讓外物幫助我們外顯自己,而不是成為一堆衣物的奴仆。